陽明大師 可知曉戰國四公子?其團體行事風格您評斷如何?
latest #30
請專業的五樓回答
吾子蓋亦未免承沿積習,見則以為於道未相吻合,不為過矣。
此豈有內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發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發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以其明覺之感應而言則謂之物。
大師這段好難懂
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
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
使誠在於多學而識,則夫子胡乃謬為是說以欺子貢者邪?「一以貫之」,非致其良知而何?《易》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吾之說雖或暫明於一時,終將凍解於西而冰堅於東,霧釋於前而雲滃於後,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無救於天下之分毫也已。
故致得事君的良知,便是致卻從兄的良知;致得從兄的良知,便是致卻事親的良知。
近時同志中蓋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說,然其功夫尚多鶻突者,正是欠此一問。
「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心統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視時,心便逐在色上。耳要聽時,心便逐在聲上。如人君要選官時,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調軍時,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豈惟失卻君體?六卿亦皆不得其職」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