黒羽根
13 years ago
雖然我的個性是反潮流,但只要我還是創作者的身分一天,我就不得不關注潮流所代表的意義。
latest #7
黒羽根
13 years ago
近年來,YY小說、免洗遊戲、速食文化…等等大家都覺得偏離了創作本質的東西,卻依然可以紅遍街頭小巷,這是否代表著對於更有深度的作品,大眾化的東西更能親近群眾呢?
黒羽根
13 years ago
帶給人們歡樂一直都是我的目標之一,也因此遊戲製作成為首選--我認為遊戲業比起資訊產業或文創產業,他更像是個娛樂產業。然而我不禁開始猶豫起來:「是要取悅那些很容易就能滿足的民眾,帶給更多人歡樂好呢?還是守著一些創作堅持,就算曲高和寡,卻能帶給那些不容易得到感動的人歡樂好呢?」
黒羽根
13 years ago
我一向是中庸份子,不喜歡太深奧,也不喜歡太膚淺的東西。然而以文(藝術、演出、甚至3D建模、動作,任何可以專精的學術)來看,自古文人相輕,競爭之下深奧的東西只會越深奧;以商(就算不論收益,只論行銷廣度)來看,大眾化的東西通常是簡單,而能夠迅速流行起來的題材。中庸的東西,常常是處於一個最尷尬的地位:文人不齒,而世人遠之。
立即下載
黒羽根
13 years ago
這應該也是無解的一個課題吧…是說人們口味如此,也難怪一堆遊戲商總是出些免洗遊戲,畢竟還是有因此受惠的消費者眾(以及商人)。
黒羽根
13 years ago
…總之說了那麼多,重點是看來我還是得找時間摸一下那些當紅遊戲、小說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加進步。
Eric木 話す
13 years ago
我倒覺得抓住自己要的特色是什麼就好了。其他的思考都只能根據一時的言論與情勢,很難做出什麼可靠的判斷。深奧也好膚淺也罷,若是能確實表現出你的作品中具備你有、別人都沒有的東西,自然會有人眼睛一亮。
Eric木 話す
13 years ago
去過幾趟美國 GDC,以及大型獨立遊戲論壇 IndieCade,我覺得在台灣所欠缺的是多樣性,以及支持多樣性的產業環境。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