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是新聞學領域的名詞,源自於美國。指的是新聞傳播媒體受到政府或是上層階級運用建制內形式(如:法律. . .)或是建制外的形式(如:執照換發與否. . . ),進行對於新聞傳播媒體的控制,造成新聞傳播媒體無法有效擔任「第四權」的工作,也就是進行監督政府施政、以及守望社會善盡社會責任的功能。
latest #9
之所以使用「寒蟬」二字,是因為chilling的意思是寒冷發抖,而噤若寒蟬的「寒蟬」二字較接近原意的概念,因此翻譯成為中文時便使用「寒蟬效應」。
不過現在由於廣泛使用,現在只要是被上層權力階級控制,造成下層階級無法有效發表意見的情況,很多人都會用「寒蟬效應」一詞。但事實上,寒蟬效應是新聞學的用詞!
寒蟬效應來自於成語「噤若寒蟬」
噤若寒蟬,指蟬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為蟬到寒天,不能發聲,乃以噤若寒蟬形容不敢作聲。
後來報章媒體所稱「寒蟬效應」乃延申其義,形容人們因某事件所引發的言論不自由,不敢作聲,不敢有意見的意思。
噤若寒蟬的相反詞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侃侃而談、直言不諱
如此推論
寒蟬效應的相反詞應是:直言不諱、言論自由 之類的!同義
同義字是:白色恐怖
來看看以下的例子或許會比較清楚:
美伊開戰之後,好萊塢藝人反戰彷彿成為一種潮流,然而不到一個月內,氣氛已經迅速轉變。反戰歌手唱片銷量下滑,反戰演員失去演出機會,好萊塢明星正因反戰所付出的代價而引發寒蟬效應,再也不敢公然談論政治,甚至被指為另一種新型態的白色恐怖。
終於補辦提款卡了

((淦與上文完全無關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