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別人大杯賣的是中杯價還配珍珠蒟蒻 紅茶換金屬杯也一樣謀郎愛
那轉頭買便宜的紅米手機好了 == 或者是索尼的一些量眼中階機
會買中杯的人就是付不起大杯的錢,你還要他加價買金屬杯
紅米機好看不好吃,MTK6589是4核A7,效能可能還比不上中杯金屬杯
永銘哥已經聽一大堆專業分西施的建議,砸大錢做廣告,現在如果再弄個鑽石杯,應該大去之期不遠矣
砸錢做廣告沒啥不對,但要搭配足夠的出貨經濟規模,才能有效攤提行銷費用
人家不買單,你怎麼衝量 用送的嗎 只賺20%的錢已經夠便宜了 好嗎
紅茶店的中小杯定價策略是保毛利不是衝量,從2011年到現在都還是
紅茶的心態,你要他們降價衝量薄利多銷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西雅圖那幾個美國顧問)
看LG跟Sony的中低價機種價格,紅茶店有比人家牌子大嗎
sony的防水機為什麼可以在高階機種低迷的氣氛下一支獨秀,就是他有value added
宏達電沒有防水機? 只不過錯誤的策略 讓宏達電的防水機淪落跟慾望機一樣,成為過眼雲煙
如果沒有有特色的旗艦機種帶頭衝,一味想靠中低階衝量 那頂多能定價跟鍋董家的一樣 然後去洗芬蘭浴或者去加拿大滑雪
紅茶店產品組合問題從來不是出在大杯,都是出在中小杯。
每年有特色旗艦機是宏達電自己講的,消費者認不認同那又另當別論
最近幾年黑莓茶出貨中小杯佔比超高,跟紅茶店剛好相反
如果年年營收呈現45%下滑叫做賣的不錯,那我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就是中小杯沒量,大杯ASP下滑(每一家的大杯都是這樣,ASP400~500鎂好日子早過了),沒經濟規模。
ASP是指出貨價,不是零售價(當然這也有滑,以前大杯要接近3萬上下)
反正如果宏達電下去跟鍋懂那些咖喇臭屎,股票只會更臭、更沒人要
紅茶店高峰是在2011年,之後沒把握機會衝量,就一路GG了
兩家是不一樣的,紅茶店看紅海做啥,看看LG跟Sony怎麼回魂才是重點。
東西不是從工廠貨車載出去,就可以賣的掉,如果這種說法行得通的話,那全世界公司都收起來不用做了,因為要比蓋工廠,誰蓋的贏中國
一直以來在意短期股票市場的評價,是紅茶店的一大傷。
宏達電的問題絕對非常多,但是行銷、中低階手機絕對是排在很後面的問題
不,這是最基本的問題癥結:公司定位-->產品組合策略。
一開始跟Google鬧翻,這跟行銷、中低階有啥關係?
現在每家公司都想巴著Google的同時,敢去跟Google最恨的對手alliance,我只能佩服htc的guts
Google對紅茶店還不夠好嗎?看蘋果告紅茶店跟三星時,Google對紅茶店出的力,跟三星從Google得到的幫助,就知道
所以呢? Google買moto是為了htc ?
哪一家不跟MS保持好關係,至於FB,也是一票人跟其眉來眼去
還沒買就在幫了,Google買moto是為了Android
你曉得google放任vic在裡面亂搞到天怒人怨,只為了一個目標?
紅茶店出貨不振,不是因為沒得到Google的新版本首發機青睞
你知道獲得Google首發青睞,相當於多少錢的行銷費用嗎
這就是一些廠商拼著不賺錢,也要巴過去的其中一個大原因
當然很值錢,但是因為沒首發機就垮,那紅茶店算哪門子有競爭力
最好是什麼 google tv , google chrome book 那種案子能賺錢
你可說紅茶店太三心二意,一直誤判平台競爭態勢,這我早說過,但這並非目前困境的主因。
google為chrome book每台補貼多少給PC品牌,你知道嗎?
Google TV我不敢講,這的確是有人大賠過(羅技生產太多)
對啦 繼續砸大錢做廣告,趕快找代工廠多做一點低階機,總有一天股價會回升的 (Maybe?
股價是反映公司未來價值。不是說多做幾種小杯,公司就能回魂,而是要把中小杯賣出去,那怕中杯只有一款,小杯只有一款。
紅茶店可不是蘋果,品牌力亦遠不如Sony,人家Sony的中低階機種,常常價格比紅茶店還低。
廣告砸了,然後想買中小杯的消費者一到店裏頭一看:靠,比sony還貴!
請你搞清楚,Sony還沒推出Xperia Z以前就已經回魂了
3.2, 4, 5.8, 6.1, 6.6, 7.4, 8.8, 8.7, 8.1這是sony最近9季的smartphone出貨數字,Z的推出是8.1那季
用想像跟感覺來推敲一家公司的產品策略是很容易出錯的,我是用邏輯、事實依據配數字,只看數字容易迷失在某個時點
不過當一個東西很新的時候,啥資料跟數字都欠缺,想像跟感覺反倒是王道,拿當年(2007)Google丟Android出來,那是唯一能用的邏輯是電信商鐵要扶個能跟iPhone對幹的平台。
(因為我沒數字

)
我從沒擁有過紅茶店的股票,但看著這家公司我在2010年初報告裡對這家公司下的建議:"宏達電需儘速擴大產品價格區間(但非增加機款數),以求建立更堅實的經濟規模,因為未來2年是建立經濟規模的關鍵時期,出貨量比ASP重要。"
之後宏達電2011年整體成績還不錯(雖沒50M,但有9成,但第4既已有危機浮現),2012年之後就急轉直下。
彼得周這次法說終於講出經濟規模不夠,似乎以前從沒這麼明確講過
上次是講行銷不夠,這次是講規模不夠,真的都照專家的建議去改耶
其實專家的意見都太保守,要是我就建議HTC出貨量多一個零
多多益善嘛
大砸行銷是要攤提在足夠的出貨規模上,不然就是等於把錢丟到水裡
出貨量增加是結果,要有適當的產品組合策略(含定價)才能達到。
而且紅茶店要是真有心在1~2年前推中小杯,整個公司對成本的管控就會往那方向走,而不是一直想靠高毛利獲利。
或許宏碁是個好榜樣
十年前在國外,就聽到不認識台灣的外國人說,我知道,你們賣的電腦很便宜,十年後,專家的意見還是:大者恆大,衝量為王
大者不一定恆大(新東西或新model會破壞這個),但沒量鐵死,特別是產業進入巨量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