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分享
11 years ago
自由電子報 - 林鈺雄/為「核」要跟台灣說bye bye?
<<分享>>
三一一核災屆滿三年之際,全球和日本核災危險因素最為雷同的台灣,政府老神在在,罔顧各種國內民意和國際警語。回顧一下點名台灣核災風險的國際相關報導,除了德語媒體再三提出警告之外,還有在國內比較知名的英國自然期刊、獨立報、法國世界報和美國華爾街日報等。
April 分享
11 years ago
綜觀國際報導,指出幾個台灣為「核」特別危險的因素:首先是核電廠和人口密集都會的距離。本來核災很難論斷所謂的安全距離,只有影響大小之別,例如車諾比核災輻射塵一度遠達千里(涵蓋泰半歐洲),福島核災時美國建議撤僑範圍是八十公里,但以國際上最保守的三十公里近距人口數來看,台灣核二(五五○萬人)、核一(四七○萬人)分居全球的第二、三名,僅次於巴基斯坦的Kanupp廠(八二○萬人)。
April 分享
11 years ago
複合風險 全球最高/天災風險 猶如福島
April 分享
11 years ago
地震、海嘯是影響核災風險最不可測的天災因素,其中又以結合兩者的環太平洋濱海核廠,風險最高。
再來,設計不良和貪污腐化會提高核災風險,而這兩者也都是外界對核四的疑慮。
最致命的核災風險來自於「過於自信」的管理監督文化。如原能主管宣稱的「菩薩坐在蓮花台」,或如新任環保署長魏國彥以為核電只是科學問題,罄竹難書。
立即下載
April 分享
11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