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hFong
11 years ago
http://i1195.photobucket.com/albums/aa390/ZihFong/3444_zps253d0dc3.jpg
這兩年來慢慢養成隨時作筆記的習慣,最近也只能揀零碎時間進行片段的閱讀。
昨日翻過一本系上老師的推薦書籍,媒體相關:給年輕記者的信,下收內文摘錄。
latest #7
ZihFong
11 years ago
「我渴望成為傑出和卓越的人,我也只願意教這些追求卓越的人。我有時被激怒的時候會告訴我的學生,『我嚴肅地對待你的作品,問題是你自己是否嚴肅地對待你的作品』。」
ZihFong
11 years ago
「為了確保公正,新聞記者被要求不動感情。但我個人總是認為『客觀』是一個錯誤的辭彙,因為人不能迴避主觀。新聞記者所追求的就是怎樣更好地體現公正,這一主題本身值得我們稍後單獨討論。無論你把在新聞中保持距離稱為客觀還是公正,或是有其他什麼詞,新聞距離不能、也根本不應該超越人性的範疇。新聞是關於溝通情感的,而不是拒情感於千里之外。」
ZihFong
11 years ago
「如果你不能成為人,那麼你就不太可能成為記者。」
立即下載
ZihFong
11 years ago
「我就站在那裡,一個患愛滋病的同性戀者在一個愛滋病患者的葬禮上沒有位置,我只是我自身世界的一個局外人。」
ZihFong
11 years ago
「你們面前的挑戰是去學習和掌握你們所不知道的東西,而不是掩蓋你們的無知。學識淵博與膚淺截然不同,說一個人學得快並不一定是讚揚。掌握知識需要時間,傾聽個人靈魂深處的思想需要時間,甚至思考如何扮演上帝也需要耐心和智慧。」
ZihFong
11 years ago
目前只讀了三分之一。
也許這是對於《紐約時報》的理想書寫,無法通盤套用在臺灣社會,但還是很認同書中的許多論調。儘管文化背景差距很大,但總覺得,無論作為何種專業領域的人士,都應當秉持著個人初衷或道德堅持,道理是可以消化和轉譯的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