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分析「人類為什麼會在特定情況下做出某些行為」的行為分析學,在國外非常熱門。其源自於幼兒特殊教育的行為矯正治療,強調只要分析造成一個人某件行為的原因,然後透過環境的改變,以強化或消除這些行為的成因,便可輕易地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甚至把天生性格的缺點變成協助持續的助力。
latest #7
行為分析學創始人伯爾赫斯‧史金納(Burrhus Skinner)曾提出一個分析人類行為的「ABC模式」(Structured ABC),將行為依照因果關係,拆分成「前因」(Antecedent)、「行為」(Behavior)和「結果」(Consequence)這3個組成要素。舉例來說,「開暖氣」這個動作,可分解為以下的前因後果:
天氣冷 → 開暖氣 → 感覺溫暖
原則上,這個模式可以套用在任何人類行為上,只要找出「造成行動」的前因、研判「行為當下」有哪些支援條件、思考「行為之後」的結果有哪些利弊得失,再配合各種會影響行為發生的時間、環境等要素,就可分析出是由於哪些外部條件,才會造成某項特定行為的發生。
例如,當給予某人一件毛皮外套,讓他不再感到寒冷,「開暖氣」這項行為可能就不會發生。這種「操控造成行為的條件」的做法,專業術語為「先行控制」;也就是說,要讓改變發生,重點不只是控制行為本身,操控「造成此行為的原因」才是真正關鍵。
綜合以上概念,石田淳建議,要讓行為能夠持續,有兩種方法:「控制目標行為的產生」和「控制阻礙目標行為的敵對行為產生」。
換言之,想要強化某項行為,就得讓「目標行為」容易做到,並抑制會造成阻礙的「敵對行為」。反之,想要減少某項行為,就要讓「目標行為」不易做到,強化「敵對行為」以造成阻礙,並找出「替代行為」,轉移目標。
石田淳表示,這兩種方法看似複雜,但其實說穿了就是設法激勵正向行為、抑制不佳行為,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讓行動對準焦點」,降低外在引誘,提高執行意願,以讓成效變得可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