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喜歡的或者比較好看的衣服,偶爾的化妝或者戴首飾,就只是我想,並不是一定要去見誰或者找誰約會或怎樣。難道我不能因為「想要」就穿我想穿的衣服嗎?
人又不是為別人而活的。就算為別人活,自己也得不到什麼。為什麼事事都要以別人為重心,自己爽、自己開心才是最重要的吧!
每次我做什麼,就要猜測我的目的性。猜測我早出門是要跟人約會、穿裙子是要跟人約會.......真是夠了。只不過今天要去重訓,懶得穿一堆釦子的襯衫,有那麼複雜嗎?
早早說了今天要重訓,就一直loop「你不是兩點的課嗎?為什麼要早出門?為什麼不在家裡打報告?你不是有要看的書嗎?把衣服曬到11點你再出門不是很好嗎?」都已經報備行程了你還要怎樣?
不爽到嗓門拉大不斷重複我就是要出門,OK你馬上火了,認為我為什麼不能好聲好氣跟你講。那你為什麼不想想原因?不要每次都把我當幼兒要干涉我的生活。已經夠了。
從小每次出門,別的大人問什麼話,我都不知道要答什麼。答錯了,就會被瞪被捏被踩被罵,後來索性都不講話,別的大人就又在那邊傳說我們家的小孩都很木訥。現在你也反過來念我們說,怎麼別人一問話就只會沉默,不然就會回頭看你。廢話。我們根本不知道回答什麼你才會高興。別人問我們昨天在哪裡,怎麼知道你到底又跟別人說了什麼,我們的實話實說會不會拆穿你的謊言。
老話一句,當大人實在太爽了。同樣的事件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就可以完全不同解釋。剛剛吵架,你出門就不道再見。每次的解釋都是「阿既然都吵架了是要說什麼,跟你說有什麼用」,患做我們這樣做,馬上就是「身為晚輩連個招呼都不打。」
教過多少次的電腦,每次還不是要重教一次。妹妹發怒,我也不爽。你說「小時候教你們講話、做事,教了多少遍也沒有生氣,你們怎麼不會用我當時的心情帶我?」我們沒有說話,但是你可曾記得,以前寫錯一個字是要挨揍一下的?考試題目,如果寫過,還錯也是要挨揍的?模擬考、段考,少了幾分就是要挨罵的,挨罵的內容從懷疑我的智商到我的未來、我的人格或者一切。
你只記得你對我們用心的部分,但是不記得那一切都是上小學以前,在你把分數、成績、總表現看得比我們還重以前。如果你有那麼好,我就不會那麼討厭寫感性的文章或者是上台演講。
反正開口就會吵架,你說你要保持沉默。可是我關起門來想念書想做自己的事,又成了排斥家人、不懂得跟人相處;我不想講話、不想回覆或者回應你覺得很有趣的話題,你又覺得我為什麼不附和、跟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