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人神共憤的事件出現後,不免俗的一定會有死刑存廢的議題,but別被風向給騙了,見獵心喜義憤填膺的搶著拿火把燒女巫。一、犯人龔重安本人親自表明,如果法官不判他死刑,那麼他出來後必定再次犯案,從此句話就能表明他是尋死的人,沒有同理心道德感,也就知道死刑並無法有效遏止犯罪。二、雖然主張廢死的羅瑩雪但在去年的4月底還是批准了5名死行犯的執行,也就是死刑於目前依然沒有廢除。(其他下收)
三、既然談到死刑,就要去了解到底反廢死反反什麼?而廢死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同時間關注了廢死還有反廢死的族群FB,大抵了解他們意見與主張為何。
1.甲方贊成廢死,因為死刑並無法完全解決目前的情形,一來社會上還是有少數無視於死刑或根本想死刑的族群存在,二來台灣依然有冤獄的情況,法律的不健全加上人為的操作死刑很容易成為「合法的殺人」,尤其是案情尚未明朗化之前。
2.乙方贊成反廢死,因為「死刑」是目前想到唯一能安撫情緒,彌補受害者家屬的方法。而且考慮到能否「被教化」(這也是法官基於人權與更生的機會難以判對的點,電影大法官裡小勞勃的父親因為在犯人看到兒子的影子而誤判),也就是可能是虛情假意悔過,或再次犯案而必須終結其生命,意即血債血還。東野圭吾所著的《徬徨之刃》裡能讓我們思考法律真的能貫徹其公平正義嗎?而書裡面的被害者父親於書末部分後,執行了他「心中的正義」,換來不勝唏噓的結局
四、剖開其這些罪犯的犯罪動機,工作不順、受到壓力或等等因素,先別急著貼標籤,而是要去思考這些犯罪族群是如何「產生」出來?看病也要對症下藥,否則只是網路罵罵現實抱怨並無助於情況的改善,風頭一過又煙消雲散(我們很容易健忘,但也是人之常情,常攬著負面資訊在身上,於身於心都不好,但台灣依然還是有人承擔這些並積極想要改善這樣的窘境),依然會有下個鄭捷龔重安出現。
五、我們很容易把所有責任全部歸咎於犯罪者身上,因為很容易也很輕鬆,但這個社會結構體制難道就一點過錯也沒有嗎?台灣職場上多半是低薪高工時,還有職場霸凌、同事排擠漠等等,若是談到家庭問題那又多如過江之鯽了,在這些壓力或「關心」下,那些自殺者名為「解脫」的行為,又有什麼管道能為他們解套呢?又有什麼方法能不讓他們產生這種心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