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募資爬山的新聞鄉民吵的熱烈,老實說,要不是他們是台大的學生,這樣的募資項目根本會被淹沒在募資大海裡,比他們更無理頭或更青春熱血的集資案到處都是。他們會被看到,就是因為他們是「台大」。
但他們會被罵,(被看到不等於會被罵),是因為他們辜負了社會對精英份子的期待。從表層的文案寫太爛(不反對他們的行為但覺得文案丟台大人的臉),到底層的社會既得利益者來搶資源都是(反他們的思想或行為)。
純就募資企劃案來看,社會觀感好像會產生在「價值」與「回饋」值不值得這2個環節。最好的集資案是這兩個項目都能具體映證,次之則是其中之一能被映證。
以火紅且募資成功的樹蠟筆為例,它倡導的價值也很虛幻...什麼環保以及喜歡畫畫之類的,但它的回饋很清晰,你贊助我我回饋給你一盒如夢似幻超文青的蠟筆商品,所以符合社會觀感與期待~
反之則是像是募資蓋學校,回饋可能只是一只證書或收據,但因為價值具體所以也成立。有沒有兩者接打高空又成功的募資案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