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FY
說
10 years ago
[Equality] 有消息指米國最高法院星期四會宣布是否ㄧ次性讓全米同婚合法化
latest #21
FY
說
10 years ago
Equal
掰噗~
問
10 years ago
蛤?
FY
說
10 years ago
每對都讓人感動
立即下載
FY
說
10 years ago
本來寫信給帥哥只索取粉紅色的貼紙,結果他ㄧ次給我好多張!
如果有人要的話請跟我說哩,跟悠遊卡同等大小的貼紙,我要來貼一張在行李箱上
FY
說
10 years ago
結果今天還是無法宣布
但剛看到極好文一篇
馬修再見─關於死刑、關於LGBT、關於仇恨與憐憫 - 馮倍思/華盛頓手記 - Crossing 換日線
FY
說
10 years ago
Decision day只剩下三天,真的是隨時都會宣布結果
FY
說
10 years ago
(決定貼過來)
沒看過那麼多陌生人一起哭。
陰暗的放映廳裡,近百位的觀眾,極盡壓抑的情緒。我突然明白,為什麼導演、還有馬修的父母,在致詞完後就離場,沒有跟我們一起看這部紀錄片《再見馬修,再見》 。馬修的媽媽說,「對不起,但每看一次故事都還會痛。」
在美國LGBT人權月,這部紀錄片被邀請在國務院裡播放。
FY
說
10 years ago
細微抽搐聲不斷擴散,我意識到,美國社會對這場發生在17年前的霸凌悲劇,還是悲傷又憤怒的,非常憤怒。
螢幕上,馬修是一個擁有白皙皮膚、濃眉毛、半長金髮的21歲青年,秀氣的臉龐像極了英國的偶像明星。他剛進入大學,加入一個同志社團,在那裡,他第一次跟爸爸提到,自己「找到了快樂和安全感。」
FY
說
10 years ago
1998年10月6日午夜,馬修在懷俄明州的一家酒吧,被兩位男子搭訕後,一同乘車離開。18小時後,他被發現遭綑綁在荒野的一個柵欄,全身挫傷、倒在暗紅色的血泊中,他的臉骨被打到塌陷、嘴唇腫脹、腦部遭多次重擊而陷入昏迷。第一個到達現場的警探,原本還以為是個稻草人。
6天後,馬修走了。警方逮捕了兩位年輕嫌犯,法庭上,他們用「同性戀恐慌症」為自己的「失控」辯護。
FY
說
10 years ago
這種論點在當時的美國社會是可能成立的——同性婚姻的議題剛被搬上檯面,反對的美國人高達七成(2015年最新民調是反對39%,支持57%);當紅的脫口秀明星艾倫,因為出櫃而丟了工作;甚至有一幫「同志恐慌症」的擁護者,大鬧馬修的喪禮,舉著「同性戀將下地獄」、「上帝厭惡同志」的標語,在場外咒罵著「FAGS」。
FY
說
10 years ago
另一群人,在美國各地點蠟燭祈福、在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大樓前集會,哀悼並指責這個社會對「仇恨犯罪」的忽視與縱容。他們對殺手幾近荒謬的辯護詞感到憤怒,「應該判死」!
社會因為馬修的慘死,分裂、焦躁不安。
關於決定
經過一年多的審判,漫天蓋地的社會辯論,整起案件在結辯中有了意外的收尾。
FY
說
10 years ago
馬修的爸爸站在法官及陪審團前,他對主嫌麥肯錫說,「我比誰都希望看到你死,麥肯錫先生。但是,是時候開始讓傷口癒合,我要對沒有憐憫之心的你,釋出憐憫。」他哽咽,一字一句吞吐地念著,「麥肯錫先生,這個決定對我來說是如此困難,帶我將授與你——活下去的權力。」
兩名罪犯認罪,最終各被判了兩個終身監禁,不得假釋。隔天,紐約時報的頭條大標寫著:「同性戀的父母寬恕殺手。」
FY
說
10 years ago
200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以馬修命名的《防止仇恨犯罪》立法,把因膚色、性別、性傾向、殘疾而引起的犯罪,提升到聯邦法規範層級。總統歐巴馬在簽署的那一天,馬修的父母受邀到白宮見證。同時在場的,還有非裔美國人柏德(James Byrd, Jr.)的家屬。柏德在另一樁驚動美國的案件中,遭一群號稱「白人優越主義」的混混凌虐致死。
FY
說
10 years ago
放映結束,導演與馬修的父母回到放映廳,全場起立鼓掌。好幾個國務院的員工,一一站起來分享他們看完影片的感動,以及敬意。
導演是馬修的高中同學,她說,他們已經帶著這部片,在美國、歐洲、台灣、俄羅斯放映。「我想讓人們知道我認識的馬修,他是個平凡人,像是你的兄弟、同學、兒子、好朋友…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一些連結。然後,我希望人們更誠實的面對自己、尊重生命。」
FY
說
10 years ago
馬修爸爸
「馬修的爸爸媽媽,你好,我來自臺灣。希望你們對台灣有個好印象,」我舉手發言。
他們笑開了,「喔,台灣很好,我們有很棒的回憶。對了,聽說每個國民都有一台摩托車,是嗎?」馬修的爸爸開玩笑地說。
回到我的問題,我說台灣最近也經歷了一場殘酷的謀殺案,引起對死刑的激辯。「在那時刻,社會如此憤怒、相信你們非常煎熬,你們怎麼做出這個不判死刑的決定? 你可以告訴我這個過程是什麼嗎?」
FY
說
10 years ago
這位年近七旬的老父親,語氣突然轉為憤怒,「我是一個有脾氣的男人,我可以跟你說,對不起,請原諒我的用詞,但我到現在都還希望親手殺死這些混蛋,慢慢地看他們死去。」
我楞住了,害怕自己問錯問題。
「但我的老婆,馬修的媽媽、比我有智慧,」 馬修爸爸語氣又緩了下來,他一手拍著馬修媽媽的肩膀,「她用幾點說服了我,讓我知道,在馬修的案子中,追求死刑或許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FY
說
10 years ago
「首先,一旦宣判死刑,嫌犯會自動上訴,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再次經歷一連串的庭審,他也可能得到技術性的釋放。第二,關於死刑的上訴是一段漫漫長路,這可能代表,我們過世以後,小兒子羅根要自己背負這場家庭的痛苦,他那時才是個青少年阿,我們要他有自己的人生,不要活在過去的仇恨裡。第三,是當時社會的氛圍。我們擔心,一旦處決,這兩個犯人反成為烈士,所謂『反同志』的烈士,甚至間接鼓勵了可能的效仿行為。」
FY
說
10 years ago
「有些人罵我們為什麼不支持判死?有些人罵我們為什麼不要繼續審判,挖掘更多細節。我說去他的,誰在乎呢?」馬修的媽媽接過話頭,率性地說著。她是個豐滿身材的中年婦女,聲音清亮,帶著溫暖的微笑。
「你知道嗎,仇恨是能夠殺人的,而這才是這個社會該解決的問題。」他們用馬修的名字成立基金會,這17年來,一直在支持LGBT的權利,以及《防止仇恨犯罪》的立法。
FY
說
10 years ago
「我解決這件事的方式,是要確保這種事情不會繼續在我們的社會發生。」
後記:
活動結束,已經晚上十點多了。很多人留在現場跟馬修的父母寒暄。我走到台前,跟馬修的爸爸道歉,「不好意思,我的問題是不是冒犯到你了?”」馬修爸爸笑了,他和馬修媽媽輕輕地摟了我的肩膀,「喔,親愛的,別誤會。絕對沒有冒犯,我只是覺得,世界還是必須知道我們受害家屬的心情,以及作這個決定的轉折。」
FY
說
10 years ago
如釋重負,我們開始聊起了台灣、聊他們到宜蘭羅東的旅行、聊台北的潮溼、以及那遍地的摩托車。
FY
說
10 years ago
滾覺~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