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This is me
說
10 years ago
看來十分有趣的書 --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This is me
說
10 years ago
<抄>
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得看不見事實
。本書以神經科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演化模型等的最新研究結果,闡釋人類難以和睦相處的原因。
想要瞭解自身、自身的侷限與潛力,那麼就先放下自己的那一套道德主義
,運用心理學的技巧,分析大家正在玩的這場遊戲。
This is me
說
10 years ago
<抄>
大家都應該要自知,自己其實是個
自以為是的
偽君子
。
This is me
說
10 years ago
這位譯者的簡介也很有意思:
姚怡平 台灣苗栗縣人,政大英語系畢業,蒙特瑞國際研究院筆譯碩士,現為自由譯者。
主要從事書籍翻譯與軟體在地化,譯作已達十餘本。如果說書籍翻譯有如剷雪,軟體在地化就有如拔蘿蔔。有時剷雪有時拔蘿蔔,兩種勞動方式替換著做,日子比較有意思
。
立即下載
This is me
說
10 years ago
<抄>一九八七年,
道德心理學
仍是發展心理學底下的分支。研究人員專攻的其中一種課題就是:「
兒童對於規則——尤其是公平的規則——的思考是如何發展的?」這種研究背後的大哉問則是:「兒童如何漸漸明白是非對錯?道德從何而來
?」
This is me
說
10 years ago
<抄>柯伯格發現,
道德方面進展最快的孩子
——此乃根據柯伯格的評分法——
是那些常有機會進行角色取替(role taking)的孩子
,這是柯伯格最具影響力的發現。
所謂的角色取替,就是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平等的關係(如同儕關係)會引起角色取替,但階級關係(如孩子跟老師父母之間的關係)卻不會引起角色取替
。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