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絳竹🍒
10 years ago
[轉] 讓我碎嘴一下嗚嗚嗚。
台灣小說為何很難推向國際?——讓譯者面有難色的四個問題(上)
台灣小說為何很難推向國際?——讓譯者面有難色的四個問題(下)
雖然講得很痛切但是,有必要讓抒情傳統躺著都中槍嗎!!!
latest #25
絳竹🍒
10 years ago
沒記錯的話陳世驤最早拿抒情傳統論來分析的文本是詩經和離騷……
絳竹🍒
10 years ago
雖然後來他的理論框架被應用到不同的場域,但大多還是沒有跳出詩學,特別是古典詩學。
DR已搬家到海拉魯
10 years ago
應該說以小說文體而言,抒情傳統並不適合吧。小說比起抒情更注重敘述邏輯相通,純抒情的小說就變成私小說或意識流那樣的作品了
立即下載
絳竹🍒
10 years ago
我的意思是抒情傳統被理論化並廣泛受到討論是比較晚近的事,很難想像1970年代之前的臺灣小說會受到他那麼大的影響,就算不自覺的遵循或重視這個部分我也覺得不太可能。
絳竹🍒
10 years ago
中文小說(且從晚明小說開始算)本身的發展非常晚那是另一個問題……並不是一句重抒情輕敘事就能夠解答的。
DR已搬家到海拉魯
10 years ago
剛剛仔細看一下,我覺得作者應該是指白色恐怖當時壓抑的藝文發展,導致後來台灣小說以陰晦抒情為主要寫作方式,並不是在批評抒情傳統
絳竹🍒
10 years ago
對不起有點摳字眼...
「戒嚴時期帶來的「逃避思想」傾向、以及瀰漫在台灣各個領域的「抒情傳統」,保護了思路不清的作家,甚至貶抑知性而過度推崇感性……」
這段提出的兩點原因是並列的,我的理解是前者是外在原因,後者是內在原因。如果前者影響後者(關注與討論抒情傳統)的話,是可能的。
絳竹🍒
10 years ago
旅美的陳世驤先生會不會受到戒嚴影響我持保留,倒是後來接受他看法的人,可能更敏感地認識到這點。
絳竹🍒
10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雖然文章作者是針對台灣小說,不過他提出的問題,除了戒嚴是臺灣特殊的歷史使然,是不是所有用中文寫的小說都會遇到啊?包括長度、敘事習慣等等?
(中國當代小說我看太少不敢隨便亂說)
絳竹🍒
10 years ago
很好奇選的書是哪些,為什麼會得到編輯沒在工作的批評
絳竹🍒
10 years ago
說到行銷,臺灣就連通俗一點的小說或輕小說都很難外譯啊……
絳竹🍒
10 years ago
至於「異性戀男性作家不寫情慾」這點,我大概理解成,過去女性和同志的情慾被長期消音,現在(似乎不符合比例地)大量被書寫,可以算是正常能量釋放……
絳竹🍒
10 years ago
周芬伶《聖與魔》提到晚近男作家不太寫情慾的現象時,認為他們是主動放棄的,當故事中的男主角以毀廢傷病的姿態出場,甚至甘於做一個廢人的時候,就不只情慾消音,而是整個生命都呈現灰敗的色彩了。
絳竹🍒
10 years ago
(她舉例的男作家是駱以軍與童偉格)
絳竹🍒
10 years ago
沒問題啊只是,不知道是臺灣作者不敢寫或者臺灣(偏純文學的)出版社不敢出……想起我有個同志朋友就半開玩笑抱怨:「為什麼九零後文壇的男作家一個個都是Gay啊?」哎其實他們也很想了解異男的情慾是怎麼回事吧。
雖然這篇作者沒寫具體推薦書目(真的寫出免不了筆戰吧),不過我推測他指的是受到純文學或學院訓練的編輯的青睞,或能得獎能爭取到補助的長篇小說。
絳竹🍒
10 years ago
想起鍾怡雯的〈神話不再〉突然細思恐極……雖然她說的是散文不是小說,但只要將虛構的散文看成小說就(ry)
絳竹🍒
10 years ago
雖然「過度強調關懷女性與同志的情慾」,或「過度檢討甚至回避異男的情慾」都是矯枉過正,但我想不論文壇或者別的領域都是物極必反,哪天小說家認為自己寫的目的已經達成了,成功喚起一定的關懷了,或者寫膩了,他們自然會繞回來關注異男的想法。
絳竹🍒
10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我覺得要區分作者寫特定題材是「回應時代需要」或是「回應讀者期待」還是「純跟風」真的很困難。我覺得也不可能完全分割。舉例來說,總不能說打鄉土文學論戰的作家們評論家們都是跟風吧,會被突發事件挑起戰意,多少表示他們平常就有留意這件事(ry)
絳竹🍒
10 years ago
這噗
底下說到作品取向不同,編輯的工作就不同……雖然我不贊成用二分法來看純文學與通俗文學,但出版時不得不專業分工好像也是必然的……同一個編輯要看取向差很多的小說挺辛苦的。
絳竹🍒
10 years ago
剛去查了下花街樹屋的出版年份,在2013年6月,我想作者應該是拿出版日期跟他相近的小說來比較的。
絳竹🍒
10 years ago
前三個問題講的都是寫作方式,最後一點才是取材,也許作者對取材問題沒看得這麼嚴重吧。
我以前很疑惑為什麼只要是「能快速被歸入某種類型」的小說都很難被承認是文學,而是類型文學;反過來說我們不會將《老人與海》簡易地歸類為「冒險小說」。從取材的角度來看,「純文學」的屬性是複雜含混的,類型文學反而是「純」的。XD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