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竹🍒
10 years ago
這兩天發生的事情,一直讓我想到董橋在〈沒有東西〉裡面寫的一切。雖然表面上他檢討的對象是他自己,是彼時的香港文壇,可是每一段我都看得刺心。好像這些話是對台灣人說的。
我不知道許多年前在台灣住過的董橋對台灣了解有多少,也不知道他現在是否持續關注著台灣。
可是認同失墜的又豈止是香港人。
latest #19
絳竹🍒
10 years ago
節錄幾段
這篇是董橋約三十年前寫的,就算彼時他把兩岸三地都視為一個「中國」(準確一點說,是他理想中「文化的中國」),失根與失重的無力感仍然頑固地盤踞著。
雖然不想統一,但是我真的很不喜歡有人ㄧ直喊支那或是說不同民族,這根本是掩耳盜鈴。
換個角度來想,自稱中華道統的原生地上的那個國家,卻是失根最嚴重的,徒具表面的孔子學院,蓋不住文革的傷口。
立即下載
如此失衡的心態,又想緊緊抓住他人,ㄧ起填補對過往錯誤的莫名自卑。何嘗不願那個理想能逐步實現?
絳竹🍒
10 years ago
每次看到有人在喊支那我就很煩,雖然他們也只能嘴砲而已。
https://i.imgur.com/tvKcRAK.jpg
via:朱家安
我想對很多現代國家來說,血統與道統已經很難作為形塑國家認同的方式,但中國還是繼續如此宣稱,其實也滿可悲的。
絳竹🍒
10 years ago
中國政府的對台方針已經騎虎難下,妖魔化台獨的後果,就是面臨非統不可的內部壓力。
對西藏、新疆、香港、澳門,甚至前陣子出事的上海,也是這種狀況。
彷彿只要把對周圍國家地區的政治控制當作政績,「大家都是中華民族」的夢幻泡泡就不會碎掉。
可是泡泡終究只是泡泡。
絳竹🍒
10 years ago
但話說回來擔心這個泡泡會碎掉的也不僅僅是中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也是,可是短時間內把持認同論述並由此獲得權力的人,實在沒有那麼容易鬆手。
就我來看,國族很快就不會綁在一起了,現在越來越多人為了工作或是其他原因投奔他國,這種流動只會越來越頻繁。而且通常會舉著XX國是XX民族的地方,都會欺壓國內少數的弱勢民族,這樣還不如大家都老實說自己是地球人算了。
用政治或其他力量去維護這樣的泡泡的人,動機也是很不純啊。我就不懂,美國還是照讀莎士比亞和濟慈啊,為什麼台灣的某群人一直覺得台獨的人就是拋棄中華文化...
我向來不認為國族應該和國家綁在一起欸。就像樓上說的,舉著XX國是XX民族的地方,都會欺壓國內少數的弱勢民族。就算說「大家都台灣人」好了,我們又怎能要求不握有主導權(不論是政治上或社會上)的族群就必須加入握有主導權的這群人畫出來的框框?同樣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的人,認同感可能天差地遠,為什麼要要求大家都必須「一樣」?講的嚴重一點,要怎麼防止「台灣人」變成另一個排外的標籤,變成另一個「中華民族」?
有時不免有些狂妄地想,我們對國家有很多想像,認為國家就只能有一面國旗、一首國歌、一支球隊,就像我們認為家庭就只能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可是兩個爸爸也很好啊。
為何不能同時允許多面國旗、多首國歌?重點應該是住在這個島上的人能和諧的生活在一起,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只要最低限度的有個一樣的法律、一樣的政府就夠了啊。
蘇格蘭獨立公投那一陣子想通了這些事情......
絳竹🍒
10 years ago
tngs20726: 確實也看過逢中必反的啦,但我觀察到大多台灣人面對的並非要不要反對,而是要不要認同。
要不要認同與要不要反對之間,有很寬很寬的灰色地帶,可是論爭激烈的時候往往容易忽略這一點。
像陳昭瑛和陳芳明的筆戰就是個我看得很難過的例子……
絳竹🍒
10 years ago
arctictern: 「台灣認同變成另一個標籤」我覺得已經碰到了QQ
至於為什麼現階段還沒形成非常非常排外的文化霸權,我想是因為台灣本來就包含很多看起來一樣但實際上不一樣的民族吧。
差異的快速消弭並不值得作為建立認同的代價(ry
絳竹🍒
10 years ago
可是在一個容許所有人擁有自己文化與認同的理想環境,弱勢文化漸漸消失是否也是自然律?迫害是一種干預,可是保護也是一種干預啊。這個部分我到現在也還沒理清楚。
也許到時候,共同敵人就不再是虛無飄渺的中華文化、也不是強大到無法忽視的中國政權,而是現代化——而且一旦開始就不可逆了。
絳竹🍒
10 years ago
老實說,這篇文章的立論讓我非常驚訝。這其實就是「你們不要怕競爭」這種說法的細節添多版本,為什麼不要怕競爭?歸根究底,這篇文章相信市場的力量,相信市場機制可以調節中國所有的惡意入侵。它假設,如果中國真的在印刷或通路等環節進行巨額投資,刻意封殺某些作品,讀者自然會轉向其他通路,業者自然會轉向其他印刷廠,反而會讓那個中資企業蒙受損失。  世界有這麼美好就好了。如果真是這樣,以台灣文學作品的品質,早就打趴許多平庸的翻譯文學了。但並沒有,為什麼?去看看書店的平台或網路書店的網站就知道了。(當然,還是謝謝很多努力幫助台灣作家的通路夥伴)  事實是,需要多元保護的作品,多半不見得是市場會有興趣的作品,讀者少讀一本也不會有什麼感覺。而如果有朝一日,我們的社會突然發現它需要某個領域的讀物的時候,早就讀不到了。因為當初它就死了。掰。「自由的」市場力量可以帶來多元文化,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你只要看看高中教科書就知道了。當年教改的時候,誰不是期望開放民間出版社競爭,可以讓教科書的觀點百花齊放?結果呢?去年九月號的《秘密讀者》刊載了一位出版社從業人員的訪談,他就說,現在所有版本的教科書根本沒有什麼差異,因為只要你的內容跟其他版本不一樣,就不會有人採用。  更讓我覺得難以置信的是文中的這段問答:  七、好吧,那印刷呢?中資掌控了印刷廠,難道不會用拒絕接單的方式逼迫出版社只能出他們同意的書嗎? A:你知道台灣有多少印刷廠嗎?六千家。你知道許多印刷廠即使在戒嚴時代都會承印反政府禁書嗎?  .......是民主日子活膩了嗎?這種回答也敢拿出來?當年人們花了多少力氣爭的,不就是希望以後不要再有這種事情嗎?現在我們全力捍衛的,不就是繼續維持這種生活嗎?這難道也能用自由市場的力量來補正?  好吧,如果以後的寫作者來問我們說,為什麼當年明知言論自由會被侵害,你們還是沒有抵抗的時候,我就跟他這樣說好了——「你還不是自己想辦法看到禁書了嗎?要有信心一點嘛。」  面對中國這樣的國家,你拿條文去做最保守解釋,然後相信我們這個上個月還沈迷在雷神巧克力和熊貓的人民可以抵抗這一切。這已經不是樂觀可以解釋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這叫做殘忍,標準的債留子孫。老實說,這篇文章的立論讓我非常驚訝。這其實就是「你們不要怕競爭」這種說法的細節添多版本,為什麼不要怕競爭...摘:「事實是,需要多元保護的作品,多半不見得是市場會有興趣的作品,讀者少讀一本也不會有什麼感覺。而如果有朝一日,我們的社會突然發現它需要某個領域的讀物的時候,早就讀不到了。因為當初它就死了。」
雖然朱很多話也自相矛盾,但至少這段我滿認同的。
絳竹🍒
10 years ago
wf6632: 很多人就是不承認不論是血統或文化或生活方式,都已經混在一起很久了,根本沒辦法排除來自他者的影響www尋找根源誠然並非不可能,但是尋找根源的目的並不是排擠和自己不同的人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