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響(•ө•)
9 years ago
[書][書籍分享會]
今天去聽國美館辦的書籍《人造地獄》分享會,去之前有點戰戰兢兢的,因為書我只看幾章節,連一半都不到。到現場之後,果然是我太杞人憂天了。
http://mocfile.moc.gov.tw/images/large/d9a86235-4d6f-475d-b237-05e0c566cb37.jpg
來談一下今天的感想,但因為書沒看完,之後應該還要很久才能看完,所以我不會多談到書中內容。
latest #9
巷響(•ө•)
9 years ago
先說,冷氣超冷。我在外頭都能脫外套,在國美圖書館依定要栓好大衣。
--
因為不要太多廢話,我先說我自己很自以為是的感想結論:
也不是主講人說得不好,但不是我預期中的方向。我回家的路途上,思考著為什麼聽完,我沒有一絲滿足的收穫。後來我想到,應該是我對這「書籍分享會」定義跟現場實際出了很大的差別。
巷響(•ө•)
9 years ago
因為是「分享會」,我才會在事前未看完書感到些微害怕。害怕聽不懂,害怕跟不上。但實際上,現場主講人一開始就詢問大家,有誰看完書?沒有人。有誰看完一章?坐在最後面位置的我,也沒有看到任何人舉手。是的,所以這場分享會,根本不能是分享會,因為光是前提就無法成立。
沒有人看完,所以就算主講人看完,他又能如何分享給大多連看都沒看的眾人書籍內容呢?這種不是單單三言兩語就能引導解釋的內容。
巷響(•ө•)
9 years ago
所以在主講人談論,和其他人分享經驗時,我一直有種混亂在我腦裡。事後我想,我過於拘泥在這本書上,所以這場分享會,我從原先的期待,轉變為失望。
在現場我有在快結束時,寫下當下我的感覺,而可能因為上一段所言,我寫了:我覺得主講人並沒有對整本書融會貫通,每每說到書中內容,就像在念書中文字的片段,僵硬、平頓,並且有點無聊。
立即下載
巷響(•ө•)
9 years ago
--
嗯,我也還沒看完,所以寫下上面的大言不慚之後,不停地反省著。但我還是認為,聽完這場分享會,原本對書籍沒有興趣的人,結束後也不會有任何興趣的。
--
所以來記錄一下,這場分享會的內容,不一定有照順序,只憑我印象和我的筆記。
巷響(•ө•)
9 years ago
一開始主講人先比較中文和原文書籍封面。


表達了對中文版封面的不認同。並詢問了在場的人有什麼感覺,得到了像「地獄」。
巷響(•ө•)
9 years ago
我覺得這封面很美耶,一看就會覺得是認真的藝術書。我在很早就把這本書放在待購清單中,早早就注意到這本書,這麼巧國美館有這活動,我才終於買回來看。
這封面我看不出來有任何「地獄」的感覺,所以能有這種體會,我覺得很不可思議,甚至,我覺得這是主講人引導出來的回應。
巷響(•ө•)
9 years ago
然後,然後......我看著我的筆記,和我腦裡的印象,我無法有條理的寫出分享會的內容,因為主講者的介紹方式是非常跳躍,或許這場不是說給「外行人」聽的吧。
這場聽者有幾位非常樂於分享與提問。分享著他們看展的經驗,與遇到的參雨式藝術體驗。但問題是,其他人是沒有相同經驗的。分享者對「參與藝術經驗」的喜怒哀樂的轉變......sorry我沒有興趣。我不知道分享者在說什麼作品,分享者也說不出作品,片面的口語難以描述,
巷響(•ө•)
9 years ago
那麼,分享者的分享,對我而言就是浪費時間的空轉。
也有人積極提出問題,但是,問著與書本內容無所牽扯,就是在問一個藝術相關的問題罷了,像找到一個機會,遇到藝術相關的老師,摩拳擦掌地問著,與主講人所談的關聯不多,我在一旁一直覺得,有種荒唐感。做什麼要以這本書為名來這場分享會呢?跟這本書沒什麼關係啊。
有一位只看了書中後頭某章,他分享內容,訴說著她的感覺感想,這是我原以為這場會有的表現方式,但問題是,除了那人,
巷響(•ө•)
9 years ago
其他人都沒看啊,又像是一種空轉。
所以,整體而言,這場,對我是兩個小時多的空轉吧,唯一的收穫就是這場分享會讓我有衝動買了這本書,剩下的,我還是自己來看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