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海鐵觀音
9 years ago
答瑪莉
沒想到竟然引出這麼充滿玄思的回應,其實原先的概念是要講我在醫院裡遇到一些個案的想法。但你說的頓悟跟漸悟,其實也還是可以繞回醫療體系說,重點在於那個「悟」字,頓或漸都只是手段。
latest #11
掰噗~
9 years ago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難海鐵觀音
9 years ago
我記得張大春在《大唐李白》裡,也引了這個典故,我們總以為神秀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對比禪宗六祖惠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因而開啟了數百年來的漸、頓之爭,但神秀與惠能,事實上並不為此所侷限,他們很清楚理解,那只是工具的一種,我們不應該被侷限住,況且,頓悟與漸悟,本來是一體兩面,沒有漸何來頓?
難海鐵觀音
9 years ago
說回我對「無明」的想法,變成是那個「悟」的不可能,就我看不到光,看不到可能性,但當然我們都不用成為那個更好的人,但如此一來,這個想法跟醫療系統本身是相互悖反的,醫療是相信人能「悟」=康復。因此這個衝突就讓我思考三件事,一是人為何變成「無明」的狀態,二是人一定得破「無明」嗎?三是我為何覺得這人已經缺乏了「悟」的可能性,會不會「悟」不到的其實是我。
立即下載
難海鐵觀音
9 years ago
另外補充一個有趣的想法,柏拉圖在《斐多》裡,透過蘇格拉底之口,用了很有趣的想法來論證靈魂的存在。譬如說,我們是如何學會加法這個概念的(我記得書裡是講奴隸也能懂三角形的計算之類的),其實是突然就跨過去了,不然我們知道這樣就是“加”呢?蘇格拉底認為,這就是人類靈魂不滅的驗證,因為我們只是在複習,重新想起我們早就會的東西,我們只是找回了關於加法的記憶。這某種意義上,好像可以成為漸悟與頓悟的註解。
難海鐵觀音
9 years ago
第二段漏了字。
我們總以為神秀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對比禪宗六祖惠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後者比前者高明
摸摸人
9 years ago
肥肥QAQ
難海鐵觀音
9 years ago
LiaoMomo: 摸摸~~~~~
難海鐵觀音
9 years ago
幹嘛?!
✿楓葉饅頭✿
9 years ago
我有想到小仙姑寫前篇是和醫院案例有關,我也覺得重點是「悟」字,不過頓和漸對我比較像是形容過程時間的快慢,比較不像是工具,從這個定義開始有點不同,所以後續的釋義也就不盡相同了..
✿楓葉饅頭✿
9 years ago
至於「無明」,我是覺得假設時間這個條件可以放更大一點來看,或許無明終究也是頓或漸這兩者時間過程裡的一部份,在某個時機點都是有可能導向悟的。這樣想的話,現在的無明也就不是無明,那是一種狀態,因為我們是從或者只有機會從這個當下一瞬或者這幾天這幾月這幾年這樣簡短的時間來視之,故以「無明」名之,但以道之恆常來看,那終究不是無明....
✿楓葉饅頭✿
9 years ago
我是從這樣的想法連結到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心經「諸法空相,諸相皆空」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