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沒包車,搭地鐵轉公車晃過去,單程美金一塊多,只是有人沒概念,出門拖拖拉拉,在邊境排很久,回來就還好。海關排的比預期長,餓,一到馬來西亞馬上衝去買 roti boy 的咖啡麵包大啃,這馬來麵包在加州很容易買到,但新加坡我還沒吃過
一下子就吞下一個 rotiboy, 下一站吃 laksa, 這個我在新加坡一點都不愛吃,上次在馬來西亞一家美國名廚 yan can cook 背書的小店,念念不忘,這次再吃,還是覺得多層次的滋味真好
吃完辣的當然要吃甜的,那家的摩摩渣渣不錯但沒有非常特別,只是一碗才美金一塊多,值得。

然後看到網路上傳了一陣子的夢幻甜點,是很好吃啦,雖然覺得只是比較軟比較透明的果凍,但美金一塊多,很滿意
吃飽了準備逛街,經過麥當勞忍不住還是進去看看有什麼怪東西,這個月除了蘋果派,還有摩摩派,裡面是椰漿跟芋頭,好吃。龍眼霜淇淋就跳過

開始挑戰路邊攤,路邊攤真便宜,都是美金一塊兩塊,柯仔煎超大顆,烤魚烤雞炒蘿蔔糕炒粉條,只是我沒膽吃,被蒼蠅嚇怕,只買了個大椰子喝

聽說馬來西亞的炸雞烤雞很有名,我還特地記下馬來文 ayam goreng, 這攤好香沒蒼蠅,但老闆說已經太多人點,下一批要等半個小時後,就放棄了

然後看到中文肉骨茶,早就聽說馬來西亞的肉骨茶比新加坡好,這家用砂鍋的,馬上坐下來,結果,太太太好吃,沒拍照,完全把我在新加坡做喜歡的那家肉骨茶比下去了

前幾天才吃的新加坡肉骨茶,好吃,但不能跟馬來西亞的比。
放棄路邊攤後,乖乖回購物中心覓食。

到頂樓吃雲吞面,完全不是廣式的,湯頭也不一樣,但非常好喝
還有很多想吃但塞不下,

蝦麵總算記得拍照,只是照片無法形容那勺蝦醬的鮮味,再度打敗新加坡耶鹹又油的蝦麵

看到這個說是客家菜的,艾草糕,甜的包豆沙,鹹的包蘿蔔乾,跟台灣的口味不同但也好吃

繼續甜點吃煎蕊
當然還是有逛街,

,uniqlo 有專門的馬來傳統服裝,

,頭巾

路邊中文廣告

附上一張年輕妹妹的過年盛裝,喔,現在還是馬來新年

過海關的塞車樣
哇,蝦醬麵好好吃的樣子,我大學時代吃過馬來西亞學姐做的炒麵,只記得有咖哩和椰奶,香濃辣的醬好吃極了
聽起來好棒啊!
食物看起來都好好吃
Ayam 是雞、goreng 是 fried 所以 Ayam Goreng 是炸雞、 Mie Goreng 是炒麵、 pisang goreng 是炸香蕉、nasi goreng 是炒飯 這些字都是馬來文與印尼文想通
liangsteph: 我準備學點馬來文,發現吃對我是最大的動力,呵呵。在 mall 裡英文中文還通,路邊攤就不行了,像肉骨茶明明寫著中文,只有老爺爺會講,攤子其他小朋友中文英文都不行
tpe:
kennylin: 新加坡人愛用縮寫,都說 JB (別反過來說) 華人都叫那新山。就跟新加坡一橋之隔,我是因為住在島的南邊,要跨過新加坡到北邊,很多住邊境的,都常常過橋買菜吃飯加油修車等等,兩邊物價差太多了
ribo69: 覺得新加坡很有韓國風,很多好吃的其實都是馬來西亞華人的食物,但新加坡都在國際宣傳是新加坡美食。常聽本地人說馬來西亞的才好吃,昨天還只是去邊境,據說還比較貴還會欺負觀光客的,都吃的很高興,檳城吉隆坡恐怕更便宜更好吃。
我昨天匆匆跑去身上只有以前剩下的兩百馬幣,等於美金五十,在新加坡只能吃一家小餐廳。昨天我最大的花費是做腳,在購物中心一堆,挑了一家很公主風的沙龍,包括清洗按摩磨砂等等的 gel, 才85,加收 20 去除舊的 gel. 比美國台灣都便宜好多,還不用給小費!
所以說窮遊啊,吃了這麼多,晃了一整天,才花了美金二十多,真是便宜的出國旅遊。
arrays: 原來叫新山啊,跟JB 差太多了吧,明明洲就叫柔佛
tpe: 新山是馬來華人的普遍說法,正式是叫柔佛。我上網找公車的搭法,打新山出現的都是馬來西亞那的文章,打 JB 則是新加坡這的文章,都沒找到寫很清楚的,我到車站用問的才總算搞懂。估計大部分的觀光客都是包車,本地固定來往兩邊做工的,沒空上網寫 blog 吧
然後徹底領教東南亞的排隊文化,有排隊,但車來時,不管排哪條線都一起擠上車
真有意思! 我住這裡十年都只去過 JB 一次,而且並沒有在邊境那邊停留過。所以這些照片也是讓我開眼界了。難怪我有個同事基本上每個周末都帶老婆小孩一同開車去那邊度周末。真是價格差好多啊!!!
檳城我出差去過一次,東西真的好吃很多喔。連新加坡人自己也承認馬來西亞東西比較好吃的,而檳城就是本地華人對馬國大概最愛地點首選。
icewoman_l: 妳出現啦,看妳換手機後就消失在噗上了。我就只是窮遊,大陸人說法,花小錢出國玩玩,呵呵
天啊~你一天可以吃這麼多東西、還做 pedicure,太厲害了!
開車過去比較方便,過海關不用下車,搭公車比較麻煩,兩國的海關都要各自上下一次。馬來西亞那的計程車很亂,去之前問組裡兩個馬來西亞妹妹,兩個都說情願過去租車也別搭計程車,貴而且會欺負外地人
hsuchun74: 我帶了張胖一起吃,兩個人吃一天才美金二十多,還喝了一些雜七雜八的飲料呢
沒啊!我有時候都會上來噗的。只是現在的工作不像之前的很多東西可以抱怨。所以一下子不知道說甚麼好了。
昨天在新加坡一家人潮很多的麵包店看到 roti 咖啡麵包,買一個試,唉,超失望,跟馬來西亞的不能比,連加州的都比不上。順手買了一條法國麵包,很香,吃起來普通,回家越聞那香味越不對,香味是靠添加的香精吧,我整個背包還有裡面的衣服都染上很強烈的香味,久久不散
大蒜麵包自己做吧。我們去年去搭郵輪,所以在巴塞隆納小停了幾個小時。該間我們隨手找的酒吧,給我們送上了新鮮烤好的麵包,附上一盤生蒜。吃法就是,直接拿切過的蒜往麵包上來回塗幾下,就好吃的很,讓我們回到家後特別去買了麵包回家自己試試看。
icewoman_l: 大蒜麵包?那容易我以前常做,但好麵包這裡,唉。我挑嘴吧,今天中午去妳家附近那個有名的麵包店,好幾個人說那家棍子不錯,的確比昨天的那個香精棍子好,但還是不夠好到短短一小根要四塊五,著名的 croissant 更讓我超失望,吃的出真材實料沒有香精,但口感一大坨沒有入口即溶的蓬鬆感 。
我熱愛澱粉,新加坡目前只找到 Providore 的棍子讓我喜歡,另外是 plaza singapura 地下超市裡的一家日本麵包。有人跟我推薦公爵麵包,我不抱太大的希望,但會找機會去試。我喜歡歐式麵包勝過亞洲式,看來明年我還是換間有烤箱的公寓,繼續自己烤麵包吧。我在加州很固定自己烤,所以很容易吃出添加的香料。
kiteyoyo:
SA823: 台灣的法國麵包我也聞過一樣的香味,估計這可能是業界的某個共同秘方。就像之前我試了很久但做不太出台灣路邊攤的雞蛋糕味道,後來詢問有烘培執照的朋友,說是要去材料行買一種膨鬆劑,不然路邊攤賣那麼便宜,怎麼可能用那麼多雞蛋,更何況台灣夏天炎熱,真材實料的麵糊不馬上做完,很快就壞。
我家附近那間喔? 是名字最後是 Bakery 那間嗎? 那間總是人潮不斷,周末一位難求。我也是覺得很貴。因為其實我不太喜歡麵包,所以我也是覺得沒必要去那裡,但有時候別人想去
貴其實也還好, 新加坡什麼都貴, 但重點味道並不好. 喔 咖啡還可以, 免費果醬很好吃, 但名字是 bakery 不是 cafe 耶, 麵包這樣實在很失望. 奇怪, 新加坡這麼多老外怎麼好吃麵包不好找, 台北沒那麼多老外的, 好吃麵包店還不少
哈哈哈~這問題問得真是有意思! 對啊,為什麼呢? 你來開一間吧。
我才不要開, 只是在觀察這裡的市場跟生態. 昨天才跟一個義大利人聊這問題, 他在新加坡八年, 也同意這裡面包難吃, 給了我另一家連鎖店的建議. 我目前感覺是新加坡本地人的口味吧, 這裡面包店客戶以本地人為主. 去了馬來西亞吃過後, 我很確定本地新加坡口味跟我不合. 另外新加坡高昂的房租, 恐怕也讓商家在成本上會比較刻扣
有可能...這邊都是吃那種 kaya toast 長大的
我好像找出那個麵包太香的來源了. 朋友搬回美國, 給了我一大箱廚房烹調的東西, 我今天才開始一瓶瓶檢視, 光是醬油她就給我七八瓶不同的, 我可能要拋棄一些, 義大利醋三四瓶, 我要用力吃麵包跟莎拉了, 然後幾瓶做蛋糕的色素跟調味料, 一瓶深色的香草精味道很正常, 另一瓶本地透明瓶子的香草精, 一打開, 就是那個很膩很假的味道!! 我讀了標籤, 名字沒說真假, 但成分, 完全沒有香草!! 馬上丟進垃圾桶
我剛跟我先生聊了一下你的這個疑問 - 為什麼這邊洋人這麼多卻沒有台北的烘培好呢? 並且討論了我家附近那間 bakery 的口味。討論結果,也許那家的口味你不欣賞,可能因為他們是法式的,所以比較硬又少甜? (法式因為主廚為法國人,習慣)
我先生說,他覺得美式的麵包比較鬆軟,無論麵包或者甜點也放比較多糖,比較甜。而我進一步覺得,也許因為台北的西式還是以美式為主 (對嗎?),所以也比較對你的口味?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否認這裡的確缺少好的 bakery 的事實。
美式的麵包不鬆軟ㄟ, 有點像德式. 台灣的西式麵包偏日式跟法式... 都很軟很香.
No! 妳家附近那間一點都不法國,除非那天我吃到的可頌是沒處理好的,那間的口味偏新加坡本土味。台灣愛跟日本學,日本又愛跟法國學,麵包店百家爭鳴選擇很多,還出了位吳寶春,打敗很多法國麵包師傅。
美式麵包如果指超級市場那種連鎖店的,那真的是又軟又甜,吐司比台灣的還難吃。我當然不是吃那種麵包的。
kennylin: 我們都是吃舊金山麵包的,所以挑嘴吧,北加太多好吃的,看到你說德式,應該是說像 Tartin 那些吧,的確很結實。而我只是想吃類似 acme 的,台北有,當然不是在超市,東區幾家都還行,新加坡目前還是只有一家滿意。
今天跟一個有侍酒師執照也住過舊金山灣區的朋友聊吃,他就笑我太挑剔,說相當多外國人其實沒那麼講究,就像很多美國人在美國是吃超市麵包長大的,不是每個人都是舊金山來的,更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還自己烤麵包的
忽然覺得,台北是不是只有飲食國際化?社會還不夠。不像新加坡是財經國際化,但飲食還不夠。剛只是查加州我家附近的 ALEXANDER'S PATISSERI, 那家可頌我很愛,棍子麵包也有水準,雖然我多是跑去吃甜點,這家居然在台北開了三家分店了!
maruko088.pixnet.net/blo... arrays: 外國人是無法了解美食文化出身的台灣人的挑嘴啊。(遠目)
arrays: 其實美國麵包一般很糟糕啊,有好的但是要刻意去買才有,不像西班牙好吃的麵包巷口麵包店就有了,還可以天天吃新鮮的。
arrays: 我覺得北加州真正比世界其他地方做得好的是生菜沙拉,創意高種類多而且調味也搭配,像是柿子芝麻菜藍乳酪沙拉這一類,我四處吃還沒吃過比加州好或種類更多的。其他國家好吃的通常只有一種生菜吃法,要不然就是完全不行,台灣的沙拉都只是模仿出來的配菜,做個樣子而已。(台灣蔬菜快炒才是人間美味)
那間的可頌我覺得恐怕是他家最不特別之處,雖然我也買過幾次,因為其實我個人不是太喜歡麵包,所以跟別人去想不出買甚麼時,就買最普通的可頌。那家有些特殊麵包,例如他的黑麥麵包跟味增麵包,如果你以後再去倒是可以考慮看看。
materialgl: 我比較少吃沙拉,妳這樣講好像是耶,加州很多餐廳都有很奇怪組合的沙拉,前天一個朋友才在問我推薦的那家有機漢堡在哪,我還特地叮嚀要點那個青蘋果核桃沙拉
真心覺得 東京的沙拉也做得不錯....
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有沙拉, 最有名的是 rojak, 用花生粉 糖 蝦醬, 辣椒 檸檬厚厚拌在一起, 我吃不來
花生粉,糖,跟蝦醬,辣椒跟檸檬,根本是完全搭不上邊的東西啊。這聽來就像是美國大學 fret house 招生用的整人醬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