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習慣作者已死、習慣評論家的腦洞一個比一個大。但是看到這種評論作者會死不瞑目的吧(。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到底為什麼要預設作品所提供的教訓一定是在書寫之初就預設好的?
&為讀者提供道德教訓真的是足以驅動書寫的動機嗎?
結論是我還是不知道她想表達什麼……我感覺她就是在拐著彎說某種文以載道不然就是劣質自我滿足作品的概念然後又不承認還托詞是蘿莉塔作者說的。我是完全沒接觸蘿莉塔但以個人偏見總覺得那個作者應該不是會想要義正嚴詞表達這種概念的人吧(困惑
我也不懂蘿莉塔……單純是對他奇妙的「惡有惡報」邏輯很生氣(ry
如果照他那套「有道德感的作品(更)能滿足讀者期待」的說法,納博可夫不應該賜死(在受害者位置的)蘿莉塔啊……
另外我感到疑慮的一點是,單憑他舉的那句話,真的足以說明納博可夫就是想要透過一部描寫戀童的作品反對戀童嗎?(何況他的筆觸清麗如詩簡直讓你忍不住要對主角報以同情ryyyy)
並且,就算是又怎樣?如果納博可夫的創作動機與道德目的如此清晰,當初蘿莉塔的原稿又怎麼會被各大出版社拒絕?
我並沒有批判納博可夫的意思……也許看起來像批判,原諒我的SAN值太低腦袋打結。
總之我認為他只強調(他一廂情願以為的)創作目的,忽略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體驗,以及這體驗可能帶來的外部性。他為這些外部性找到一個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殺死壞人(?)
其實前面會提作者已死,是因為我很不看好「作者試圖為讀者指出理解作品應有之方向」的行為,這會嚴重干擾讀者的閱讀體驗。至少在作品寫成不久的期間,讀者能掌握的資訊與作者是不對等的,作者站在一個相對權威的地位。(作者可以為自己的作品做出辯護、解釋,但最好不要——我認為納博可夫不會這樣做)
wf6632: 話說回來。如果一部大量寫爭議情節的作品,只要在最後來個大爆炸所有壞人死光的結局、就能為作品過度描寫犯罪行為找到理由&甚而達到勸善效果,那未免也太簡單了吧。如果這麼簡單的作品就能對現實產生正面影響,我們只要雇用時薪制的寫手要求他們每天固定殺死虛構的壞蛋,世界就會非常和平了(幹
另外,關於作者試圖解釋作品寫作動機的例子,我會想起李漁《十二樓》那段言詞閃爍的序言,大意是「我寫這些愛情故事就是要警惕天下父母最好嚴於男女大防啦,否則就會發生淫奔事件,本作概不負責喔」。防個鬼啦。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還有陶淵明〈閒情賦〉在結尾一定要遏止主角對美人的妄念,還有很多很多描寫奢華宮殿和庭園的漢賦最後收束一定要勸諫君王不可以奢侈浪費,這類(破壞原本藝術結構的)聲明。就像電影開頭字幕一定要打上,本作不鼓勵吸菸酗酒與暴力行為。
也許作者在發表作品時確實因為某些理由,不得不履行某種義務。但是這層義務很可能只是在回應發表環境施加給作者的壓力,使作品至少看起來是個「正面的」作品。
說到〈閒情賦〉,都這麼合乎情止乎禮了,還是被蕭統評為「白璧微瑕」,認為陶淵明集應該刪去這一篇。這是很諷刺也很悲哀的事情。
針對少數的道德審查絕對不是作者試圖往主流正確價值觀靠攏就會停止的,當一個蕩婦(原諒我用這個比喻)決定從良,施加在她身上的道德標準只會更嚴格。
嘛讓我冷靜一下再想想要不要放公開噗。
本來是想爆氣的結果認真了(。)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補充一點。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未必可以判然二分,面向大眾、自我滿足兩種目的也不全然是對立的(甚至,我更傾向認為嚴肅文學會走向自我滿足這條路ry)
同樣的題材在不同作者的手上的確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然而僅僅觀察效果,我們不一定能判斷作者的創作動機,作者的創作動機也不能決定讀者怎麼理解作品,除非像前面說的,作者自己介入帶風向作品的解釋與評判。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永遠無法估算有多少愛好強姦題材的人能從莎士比亞的 The rape of Lucrece 得到滿足。儘管我非常反動的認為,就算拿這首詩來擼,也比原詩試圖宣傳的「貞潔比生命重要」來得有意義
不論作者書寫情色的用意是破解情執也好,是因色見空也好,是揭露現實也好,作品流傳的過程,依然無法排除只想進行情色消費而不打算接受作者說教的人。我們姑且稱他們為搭便車的好了。我實在想不到什麼方法去杜絕搭便車行為……(。
但有一種嫖過不給錢反過來指責作者敗壞風化的人,就,比搭便車的可惡一百萬倍。
我覺得可以理解你的意思,而且那句話放在蘿莉塔上我覺得更像是對俗世美感的某種嘲諷,結果她居然直接解讀成這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道德觀,感覺完全就沒有在一條線上
而且鑒於很多上至詩經下至宋詞打例子,我覺得分析一個看起來不那麼正直的文學作品時一直試圖在其中建造某種作者"應該要有"的價值觀是很要不得的事,她就給我這種感覺。
彷彿就在說你看寶玉最後出家了黛玉乾脆死了所以作者絕對不鼓勵自由戀愛喔!一樣(先不管作者統一的問題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那句比較關鍵的點是「俗世/世俗」究竟在納博可夫的世界觀裡面如何被定義。斷句在duty沒有問題,至於主流翻譯把它翻譯為「我們必須賦予靈魂美感」的原因我不知道,但就算誤譯也跟斷句無關,而是跟mortal sense 如何被解釋有關。
就連噗主自己前後提到兩次俗世意義都不同啊(ry)前者強調俗世道德很重要;後者說蘿莉塔有一種「病態的、俗世的美」,前者是褒義(普世認同的)後一個是貶義(低俗的)。
我反省了一下是否可以舉中國經典當例子,畢竟背景有差(我無法肯定儒家文化的社會影響力是否可類比於西方的基督宗教)
讀者試圖替作者解釋「作者其實是這個意思」、作者表態「我其實是這個意思」時,或可暫時規避題材的爭議,獲得更大的自由空間。但同時這些堅持自己動機正當的辯駁,會繼續鞏固原有的價值標準。
連辯駁都提不出的作者就更嚴重地被邊緣化(。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那面你不想看到的旗幟摘:「道德的最高层次的表现,与道德帝们所相信的不同,恰恰是一种道德模糊的状态,而不是说教。当人们对道德的提问思索的时候,他们获得了道德。」
雖然用了一些不太好懂的歷史圈梗,但意思很清晰(他就是那篇
1%的作者,因為移民美國導致很多中國讀者玻璃心碎掉對他大黑特黑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