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時事/寫作] 很好奇為什麼有人認為同人衍生文學和中文系沒關係、或者喜歡衍生文學不適合讀中文系?
我一定是讀了假的中文系XD
latest #9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什麼是文學」的標準一直都在變動,去年Bob Dylan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導致很多很多堅信詩歌一定得符合某種標準的基本教義派崩潰——就是典範轉移的很好例子啊。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首噗那句話想說的並不是「喜歡衍生創作就能在中文系玩得很開心」(這是錯覺),也不是要反駁那句很多作家都振振有詞的「中文系不培養作家」(我承認他們是對的)
而是,我的確從寫衍生的經驗裡得到很多——我原本以為得具備更多專業知識才能領會——的東西。當課堂上花很多時間探討「一個文本如何和久遠的另一個文本有著微妙的聯繫」時(為了解釋這個微妙的現象,我們發明很多很多不同名詞來描述:借代、用事、設喻、互文、闡發、奪胎、換骨、引譬連類……等等等等),我能立刻從過往的創作經驗裡找到相似的感覺。
說「感覺」太過抽象,但說「語感」也不對,因為這層(對創作行為與創作衝動的)理解,不完全是繫於文本的。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至於漸漸領會到「述而不作」的精神到底在古典文學裡起了什麼作用、開始思考「衍生/詮釋」算不算是一項重要的文學傳統,則是很晚的事情,差不多是我被訓詁學搞得生無可戀的時候吧(。
立即下載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王德威評價張愛玲《雷峰塔》時有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
「與革命話語不同,『迴旋』的展開並不依靠新的元素的注入或運作,而是通過對思想、欲望和行為的現存模式的深化、重複、扭曲來展現前所未見的意義。它就這樣盤旋著,卷向自身内部。」(
雷峰塔下的張愛玲:迴旋和衍生的美學
)
↑我多少有斷章取義,這篇跟我現在討論的話題只有擦到一點點邊,但我讀到時確實有被他打開某個開關:書寫「非原創的」題材(或者至少,對作者所欲訴說的讀者而言「不是新的」題材)時,作者能夠怎麼做?怎麼展現能動性?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7 years ago
如果王德威這篇文章只是意外打開一個開關,引起我思考衍生創作何以存在、並意識到原生/衍生或許不盡然是對立的(很顯然,這層理解是郢書燕說借題發揮),那,試著回溯自己的創作過程並且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類化這些經驗,就是比較實際的驗證了。
(同質性高、方向太過固定的創作經驗也可能成為限制。但是這邊不打算論斷「什麼樣的創作經驗才是有幫助的」——單就讀中文系這件事,是指對提高分析文本的能力、學術研究的能力有幫助——我能根據的也只有自己的經驗,而我亦不認為這種分析能力是必須)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最微妙的一點是,恰恰是那些被壓在角落的(原作超冷門,意識形態超詭異,或是寫作過程中遇到很多挫折,最後的成品也不成功的)創作經驗,讓我面對一個陌生而冷硬的文本時,能更快找到連結與回應的方式。所以我傾向認為,再小眾的創作題材與形式,都不會毫無意義。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P.S.回到事件本身,也有人認為當事者
不該期待
大眾能夠理解小眾作品。但我依然認為,以作者的立場,試圖說服「潛在的讀者」是很正常的心態與行為,無關乎小眾該不該自肅(同人圈要求成員自肅的集體儀式與因之而生的獵巫活動,我以前吐槽超多次了,這裡不多談ry)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延伸閱讀:
從《引譬連類》到《姿與言》: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上) |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從《引譬連類》到《姿與言》: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下) |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我覺得這系列標題可以再精確一點。雖然標題是「抒情傳統」,但是內容談的其實是鄭毓瑜老師怎麼透過知識論的方法解構抒情傳統,以及,中國古典文學慣有的敘事策略,如何構成精密繁複的隱喻網路,又如何對個體的抒情性格產生制約。不能以小部分的意見代表整個抒情傳統的論述體系。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溫朗東:想紅沒什麼錯
也許離這噗的主題有點遠,但我覺得對致力寫任何小眾議題/作品——甚至曾經因此受到霸凌——的作者來說,溫先生這篇文還是很勵志的。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