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聊聊] 前幾週很忙所以沒有follow取關轉噗的討論,現在慢慢補看幾個討論串,這裡想說,大家可以放心取關我的轉噗↓
latest #16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我會直接按轉噗(沒有手動轉)的噗,通常有這些性質:
1.我覺得這很重要,但是暫時沒有細想,先轉到自己河道上提醒自己花時間去關注。
2.我覺得原噗觀點大部分是我認同的,幾經思考過後我依然不知道能針對這個話題說什麼,所以只有轉。
3.工商&人/動物走失&失物招領與尋物(時效過後會收回轉噗)
4.廢萌紓壓的東西
5.不具備以上性質,但有「求討論」「希望能得到更多意見」等字樣。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其中5的認定標準很寬,什麼話題都可能出現,部分話題和可能和1重疊,或者和3一樣有時效性。總之就是讓我好奇的任何主題,這是我想過最可能構成追蹤者困擾的轉噗。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因為3的緣故我會定期整理河道收回時效性轉噗,偶爾也會發現一些手滑案例——就是,就是,這個噗可能沒有2的重要性,也沒有3的時效性,也沒有4的幽默和娛樂效果,也沒有5的討論價值,甚至不在1的誤判範圍,我完全想不起來自己當初為什麼轉(ry
我只能想到這兩個理由:①轉噗者不需要負擔可見的物質代價 ②擔心自己無法掌握大量資訊的資訊焦慮。後者的驅動力是很清楚的——轉噗成為消弭「直覺認為重要就轉了」「害怕漏掉資訊先轉好了」「有興趣但暫時沒時間關注」情緒的簡易方法。
以我的狀況而言,這個直覺判斷大多時候是對的,但不一定是對的。
立即下載
絳竹🍒
8 years ago
經過以上反省,我覺得太方便的轉噗功能反而不適合我XD|||
我可能在尚未自主過濾資訊時,就產生「我已經完整理解所見資訊了」的錯覺。
我可以轉噗這一篇嗎?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biggunder: 可以,但我其實還沒寫完XD
絳竹🍒
8 years ago
言論影響力啊、舒適圈啊、鞏固同溫層什麼的,我暫時沒有去細想,但在我做到的範圍內,我會把「經過思考再傳播資訊」當作基本原則。也許最快的傳播方式就是不經思考就散播——但通常,最快的不是最好的。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一段時間前佐降這個噗有討論到主體性問題:喜歡一樣東西到底是本然就喜歡,還是社會告訴你應該要喜歡?
(其實原噗跟我現在討論的無關。但我之所以關注性/別議題,就是因為它與階級是有關的,而階級在日常生活中無孔不入XD 硬要和本噗話題扯在一起的話,敘述或許可以變成:「我轉噗是因為本來就想轉,還是種種外在因素告訴我應該轉」?)
儘管我對每個人的自主性是樂觀的:個體的個性仍會決定「要不要接受」「如何接受」「如何再現」社會的建構,自主性會在這個接受建構/拒絕建構的過程中體現出來。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看到很多資訊決定要不要轉噗的人,並非只有被動接收的能力,就算看起來不經思考、無腦亂轉,但看到資訊當下,思考就已經被驅動,決定要轉或不轉,就已經有價值判斷的介入。
不過目前我碰到最大的困難在於:就算我相信閱聽者的能動性,我依然沒有讀心能力,面對「我就轉噗,我不說話」的閱聽者,無法判斷其主體對外來資訊的真實反應是接受/拒絕/欲拒還迎/接受之後產生新的想法……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扯這麼多,除了檢討自己的手滑,也是想鼓勵大家多用手動轉XD
閱聽者如果沒有在傳播資訊的同時表達自己的意見,當然是少掉「超譯」「誤譯」的可能,但同時也放棄了再次檢閱這條資訊的可能。
「大致贊同」與「全部贊同」,還是有一段差距的。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也看到很多大大都有提到318時河道不像臉書被邪惡演算法統治,所以重要資訊能突破同溫層廣傳出去。但我真的覺得「能看到資訊」這件事在我們的時代問題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看到之後怎麼判讀,怎麼做。

我想起香港雨傘學運時的一件事。看到河道上有人在傳「我知道香港噗友想呼籲大家關注香港學運,但可不可以拜託你們不要用粵語發噗,也不要在噗裡面用粵語聊天」
現在我找不到原噗只能根據印象重述,可能有斷章取義。
當下我很生氣,但說不出自己氣的是什麼,很想大喊這種言論還流到我河道上簡直是對我揀選的同溫層的侮辱(ryyy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那是後318時期,整個河道對社會議題有較高的接受程度、噗浪也還沒開發過濾轉噗的功能,甚至消音轉噗有時還會失敗,但我很沮喪地發現,只要主體維持封閉,就算資訊再流通,「拒絕觀看」的行為依然不會改變。
所以說,能否看到轉噗是一回事,看到後有沒有認真去判讀和理解,是另一回事啊。
這個例子裡,我甚至不期待觀看者改變固有立場,僅僅是期待他能稍微鬆動以華語為中心的、排除陌/異他者的閱讀習慣而已,但是他們連這點都不願意。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最後想說的一點——無關乎所見所轉的議題重要與否——是我在衡量自己的身心狀況後,覺得有必要減少轉噗,因為判讀資訊需要能量,但我不總是在能量充滿的狀態。我對拒絕閱讀粵語的人感到不滿,但我其實也會習慣性地拒絕英語日語的閱讀(((
我常常需要強迫自己中斷思考、中斷與外界的接觸,才能保持平靜,確保下次開機時能運作正常。沒有類似經驗的人可能很難體會,資訊焦慮看似是求知欲的本能表現、閱讀很多資訊看似利大於弊,但固定時間裡面我能處理的資訊量有限,超過一個量,處理的品質就會下降,就會手滑。福爾摩斯的閣樓理論在十九世紀似乎不適用,但是對現在的我們其實很有警示意義。
我對擁有強大個體的能量去閱讀紛雜資訊的人非常佩服,但是我也很清楚,如果我強迫自己去讀這麼多資訊,加上對故意和非故意的惡意過度敏感,結果,嗯,可能是壞掉吧。
林 清華
8 years ago
我的轉噗有時就是當個書籤
因為文章太長懶得看,有空再慢慢吸收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Mobile04: 我有時也會用轉噗當書籤,就真的每個人的用法不一樣XD 沒必要給轉噗/不轉噗/追蹤轉噗/不追蹤轉噗這些動作加上特定標籤或價值預設。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很同意這個噗講的,生活中有時需要灰色地帶。
[仰 觀] - [墨冰★薛良硯] #講講 - [噗浪技術部] 我們新增了切換是否關注對方轉噗的按鈕...以及順便說,我看過不少人會用噗浪的喜歡(tumblr、lofter的喜歡同理)來當未讀書籤,看完之後就會取消喜歡。
我不會因為這點受傷啦,所以什麼時候按什麼時候收回都隨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