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
我覺得做甚麼工作都好,
只要自己喜歡有興趣,都可以平平淡淡過著每一天
而不是找份不屬於自己的性質,每天都不開心的面對 ,
『如果沒有熱情,工作會從工作,變成應付,變成負擔,變成忍耐,變成折磨』
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對自己和親朋好友來說都是件痛苦的事,
但自己的路別人不會幫你走,好好靜下心來想一想。
在人生的路上,每一件事都有他的意義,只是當時的我們不一定明白。
104人力銀行進行資料庫分析,從2016年「指定科系」工作機會數與大學畢業會員數,統計出求供比,可以看到台灣的就業市場正在快速變遷,也發現科系人才與市場工作機會間供需的消長關係。
根據統計,求供比最高、也就是畢業後工作機會最多的前五名,分別為工程、建築規劃、數理化、資訊、醫藥衛生相關科系;倒數五名則為文史哲、餐飲休閒、外語、藝術設計與地球科學。
其中,工程類求供比最高,達5.09,代表相關科系學生一畢業,立即就有五個以上的工作機會等著他挑選。而求供比最低的文史哲類則為0.2,意味著一畢業,就須面臨五人搶一個工作的激烈競爭。
若把時間拉長為5年,資訊類工作求供比以128.28%漲幅,拿下第一,其次則為教育類、工程類、生命科學與建築規劃類工作。
外語類工作求供比,5年來漲幅僅4.42%,在18類工作中敬陪末座。不到雙位數漲幅的工作領域,還包括地球科學類與藝術設計類。
不同產業間,人才需求與供給呈現高度反差。
若再把歷年畢業生人數一起對照,可以在部分領域發現,市場人才需求與科系畢業生人數,正在嚴重脫鉤中。
目前人才需求最強烈的是工程領域,但從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從100學年度到104學年度,工程學門畢業生人數從4萬9109人,逐年走低至4萬4025人,整整少了5084人。
而求供比需求人才漲幅最大的資訊類,五年來從電機電算學門走出來的畢業生人數雖算持穩,也還是少了556人。
反倒是在求供比疲軟的倒數5大類中,餐飲休閒、藝術設計的畢業生人數直線暴衝,五年來分別多了8130人與3538人。
若將時間再拉長從96學年度來看,當時民生學門與藝術設計學門畢業人數僅1萬1884人與7824人,九年下來,二大學門畢業生翻倍,各自增加140%與101%。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工作機會多、有發展潛力的領域,沒有愈來愈多人念,反而大家一窩蜂往餐飲、休閒、設計科系擠呢?
惡性循環下,青年世代嚮往的職業,吸納人力有限;而缺工較多的職業,卻被青年世代排斥。這正是台灣高等教育面臨人才失衡的窘況。
「政府不該只管人才生產,卻不理後續會不會滯銷,」臧聲遠建議,相較新加坡人力部、日本厚生勞動省,都從國家整體人力供需來判斷人才培育的方向、數量,除了招生名額限制外,更應積極盤點各科系需不需要設置,「別為了保住老師飯碗,而不管學生飯碗。」
「政府不該只管人才生產,卻不理後續會不會滯銷,」臧聲遠建議,相較新加坡人力部、日本厚生勞動省,都從國家整體人力供需來判斷人才培育的方向、數量,除了招生名額限制外,更應積極盤點各科系需不需要設置,「別為了保住老師飯碗,而不管學生飯碗。」
目前台灣高等教育人才養成偏食,與產業結構嚴重脫節,為了減輕企業找不到人的情況,政府也在研擬「外籍白領來台」政策,但就業市場卻出現擔心被外籍人士搶飯碗的憂慮。
陳嵩榮說,從正面看,好的關鍵人才加入企業運作,小則能有助於提升本地整體人才素質,大則擔任加速產業轉型力道的角色。
當企業變強,反而能創造更多新的就業機會,尤其下一波新興領域如AI、大數據、機器學習與物聯網等,更需要國內外高階人才進行觀念、技術交流,來提振產業機會。
另外,像是許多大學都設立的英日文系,市場就業機會成長幅度並不高,人才一直處於過剩情況;而現今南向政策帶動企業走出去,實際增設東南亞語的學校,卻僅有三間左右。
如何弭平人才供給與就業市場的鴻溝,已是當務之急!
(文╱王妍文、謝明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