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一種性向的羅曼史,太多劇本都在宣揚一生一世的、專一的、拒絕第三者介入的感情觀,導致我們對感情的想像變得固化,只要稍微偏離這個理想的劇本就接受不了。
可是所有人都不是完美的,兩個不完美的人要談一段完美的戀愛是可能的嗎?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不可能的。
而或許,也不需要。
至少不是每個人都需要。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宣揚愛情神話的人,除了講述美麗的故事使你對標準範式心生嚮往之外,也無意中加固這個標準的排他性:單身是不好的,花心是不好的,當別人的第三者是不好的。即使維持單身不是你的錯,花心不是你的錯,成為第三者不是你的錯,這些標籤代表的意義仍然是不好的。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這篇文一次想處理的議題太多,所以我覺得很多可以展開的地方都沒有展開,比較可惜,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講多少算多少:如果「愛情的神聖性」是被塑造出來的,是被類似信仰宗教的心理賦予的,那麼對「單身」身分的抗拒,就是產生這種心理的最初原因,在宣教者口中「單身」儼然成為人們必須祭祀、必須膜拜才能袪除的鬼魅。諸如「單身者精神正常嗎」的單薄想像,「單身生活能快樂嗎」的恐懼,使得信徒必然為求偶挫折而焦慮、也必然為可能被拋棄而不安。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所以,當我們質疑愛情可否作為真理的替代品、質疑愛情並非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唯善的真神的同時,克服對單身的恐懼、對單身者的偏見,我想會是叛教者必須正視的重要的程序。(我不敢說是最重要的啦。)
按照這篇文的修辭,我們就先稱之為除魅儀式吧。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必須強調的是:任何除魅儀式都不是完美的——除魅儀式可能成為新的造神儀式,希望得到佳偶的祈福儀式,告別單身的狂歡儀式,自稱魯蛇自稱剩女透過自嘲化解難以脫團的尷尬的諧仿儀式,如此等等,這些圍繞著「單身」的除魅儀式,儘管初始目的不同,卻無一不是表達崇奉者對愛情的信仰:即使目前我還不是神的選民,但是虔誠的慕道終究會帶領我接近真理。
愛情教是這樣形成的,叛教者回頭審視走過的路,怎麼能不悚然一驚?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如果「對單偶浪漫愛的專注信仰」、「在戀愛中做出符合大多數人期待的性別扮演」成為叛教者欲除之而後快的新生鬼魅,但「單身」依然是鬼魅的時候,即使脫離教義的控制,我們依然無法得到自由。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除魅最徹底的方法就是,不要視之為魅。如果祂沒有傷害你,處心積慮袪除祂,反而會加深原初的恐懼。
至少至少,不要貶低那些與魅安然共處的人。
絳竹🍒
8 years ago @Edit 8 years ago
P.S.關於這一段啊:
「於是,有一小群激進的、宣稱「愛情教」是扭曲的信仰、堅絕反對婚家三位一體的瘋子們,他們堅持:愛不應該只有一種形式。真實無偽的愛,應該包含着自己及對方全然的自由,允許不再選擇彼此的權利。」
我真的不曉得該哭該笑。連(我眼裡一向非常溫柔、用語節制的)作者都形容這些叛教者「激進」「瘋子」,但是閃爍的言詞中依然透露著讚許,如此自我反諷的姿態恰恰指出:當僵固的感情觀滲入體制與生活之後,對個體形成如何強硬的約束力,意欲為之辯駁的作者也身不由己。
啊我想說的就是這一小段寫得太酸爽了。喬瑟芬的文筆太美。MY女神。喂不是說不要創造新的神嗎‘(˙ㄚ˙)’
幾年前有人在電臺call in試圖用生理本能去解釋男女關係,還沒講完就被陶晶瑩以衛道者的角度狂罵一波。
愛的專一性,看似難以跨越的鴻溝,毋寧說是千百年的刻劃已看不出斧鑿痕跡,而被誤以為是一種自然現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