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採購 Personal Shopper (2016)
Kristen Stewart 2016在法國電影圈發光 坎城影展被噓之作 雖然還算新片但2017已經被嘻嘻(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收藏ㄌㄋ(海報比一般發行好看一百)
這電影是很標準Olivier Assayas就是要你看不懂 之前義大利恐怖大師Dario Argento被訪問時有提到Olivier Assayas有提到這部有致敬他的地方 ( aka 現在是恐怖片即是藝術電影的恐怖文藝復興時代)
而CC在收藏發行該片時對這片隱晦的電影提出了相當好的見解:"將悲傷(grief)的角度融入驚悚層面 用思考呈現當代對話 以及我們用何種方式緬懷我們失去的愛", 我們與我們的內心幽魂們同在 我們所稱的鬼魂們是離去之人與他們如何與我們的內心世界做連結" 所以女主角才一直問他哥過得好不好 那是她和自己對話的方式 每個人看待離去之人都有不同的樣子
女性主義的巫術權勢 witchcraft (美江) 缺愛的女主角並不缺乏追求者 但她依然使用巫術的重點在於性別反轉的復仇 "你終究只是個男孩 當初我哭的撕心裂肺時沒人在我身邊 沒人在我身邊安撫我 沒人"
裡面巫術集會的時候也有不少有趣且真實的討論 像是巫術其實只是男性畏懼女性的陰性符號 以及女主角用尿和用過的衛生棉條做法也講了"你知道許多男生到死都沒看過女生沾血的棉條嗎" (想到衛生棉廣告ㄉ神奇藍水) 男生愛看血腥電影打電動殺怪卻超懼怕看到女生經血
我對這部的喜好已經在推特洗版了數個多月 在此長話短說 ><
聖約最早的副標題其實是"失樂園"(Paradise Lost) 明顯隱喻聖約號以為自己找到伊甸園但其實蘋果樹早被撒旦(大衛)汙染, 大衛吾家有子初長成 不只渴望成創造主 報復遺棄他的父親(父權) 並彌補每個小男孩自小的終極願望 娶自己的母親 (尋找完美的母親形象: 蕭和丹尼莉絲) 並且取代父親複製父權行為 (像小男孩一樣親吻丹尼莉絲)
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拿著酒說過"這是我的血液 也是永恆不朽的聖約" 也是聖餐的起源之一, 既然他們也拍了前導短電影就叫"最後的晚餐" 且將女主角比喻為耶穌
大衛自以為自己是神 但內心其實是戀母情結的小男孩且渴望父親形象將人類逐出伊甸園 (前一集的"普羅米修斯"亦是被父親懲罰)
造物者與人類的關係之於父親的遺棄與不在 造成子女截然不同的反應. 大衛渴望脫離父親的束縛但受控於父親 所以問了伊莉莎白蕭經典的: "不是每個小孩都希望自己父母死去嗎?"
如果你對美國流行文化侵略黑人文化和黑人運動相關的狀況不太了解其實真的會向台灣民眾對這部片一知半解的理解狀況一樣霧裡看花
key word就是小賈斯汀和卡達珊家族 凱莉珍奶等上流白人家庭就是Get Out家庭寫照
白女Girls之一 艾莉森威廉斯做了經典註解:"不要再替我們(白女孩)找藉口了 白女孩就是白人 我們一樣邪惡 我們都是共犯"
導演蘇菲亞柯波拉2017坎城被噓之作(大笑) 也是她躲回白女舒適圈的作品 但整體來說不慍不火在缺乏女性視角的2017坎城影展我還是喜歡><
艾兒芬妮榮登坎城白mean girl寶座, 本片最佳鏡頭絕對是彷彿德州電鋸殺人狂原版 (1974) 經典晚餐戲視角 (但不同於該片女性逃出生天 The Beguiled男性的驕傲招致死亡
台灣女導演楊家雲回到家鄉澎湖拍攝的濃濃Giallo風格+Slasher的恐怖片 (想到台灣的絕命派對(2009) 當初還說自己是台灣影史首部Slasher 笑破大牙)
女主角是八零年代的台灣cult片女王陸小芬 (aka 瘋狂女煞星), 劇情前半段鋪陳緩慢宛如70s傳統giallo懸疑風格, 之後急速推進變成80s Slasher
結局更是超.奔放的完全模仿Friday the 13th (1980)結局 女主角在岸邊揮刀砍掉兇手頭顱 並小心翼翼的將小船推至水中以求安穩渡過餘夜(大笑) 根本台灣Alice Hardy壓
這部只能跪求以後會有西方發行商修復 台灣是不可能了 連現今僅存的檔案都是從香港海岸版本rip off而來
林鳳嬌息影之前最後一部台灣電影演出, 她選擇純恐怖電影(加上當時八零年代台灣流行的社會暴力電影色彩順風車) 但這部電影還是台灣直到現今非常少見的靈異+slasher類型
前半段開場是八零年代社會暴力電影開場 (瘋狂女煞星那種的, 讓人以為本片會是當時的女性復仇電影走向), 接著林鳳嬌懷孕後影片明顯模仿了Psychological horror經典Rosemary's Baby (1968) 融合The Omen (1976) 那種神經質婦人演技
接著最高潮卻是急轉直下變成模仿Halloween (1978), 林鳳嬌不論服裝款式顏色 甚至衣服破的地方 都完全複製Halloween原版Jamie Lee Curtis飾演的Laurie Strode! 堪稱台灣Laurie Strode! (與冷眼殺機的陸小芬根本台灣scream queens雙壁)
這部連Hallowee最經典的衣櫥躲貓貓攻防戰都完美複製 這部大概是我今年看了最喜歡的作品了 <3
身為男同志+有色人種這部那麼久才看其實蠻丟臉ㄉ (乖乖來面對)
沒有當初這群黑人變裝皇后和跨性別 就沒有我們現在看到的同志權益 同志遊行pride 還有白人男同志耀搭著順風車武揚威佔據的主流影視能見度
就算我生在台灣也一樣 我所有身為同志的小小娛樂和小小驕傲 沒有這群黑人變裝皇后和跨性別當初的星火燎原 我無法在這裡生存
血觀音 (2017) / 陳珮騏!!!
夜驚魂 (1982) / 大概是我看過張艾嘉最討喜ㄉ一次... 電影本身非常好看 非常香港slasher風格 八零年代的香港slasher受到大量七零年代義大利giallo電影風格影響 結合出當今眼光也非常實驗性且奇異的特色
Sliver (1993) / "九零年代紐約新女性遭遇驚悚謀殺"根本可以自成自己一個Genre惹

Suddenly in the Dark (1981) / 韓國電影 韓國一直到至今依然很少有這種類型的Psychological horror 韓國經典如此多 也難怪這部會被西方發行商選中做為數位修復
然後2017最想看但還看不到的莫屬於茵地白女甜心Greta首次導演之作(她之前就做過編劇) Lady Bird (2017) 描述我們每個平庸的人做出最大努力對自己人生做最大程度的妥協
Greta Gerwig這種Indie和呢喃核 (Mumblecore)電影 其實也衍生發展出恐怖電影類型分支
Greta Gerwig在Frances Ha (2012)大紅之前就演過兩部呢喃核恐怖電影:Baghead (2008) 和 The House of the Devil (2009)
aka 現在是恐怖片即是藝術電影的恐怖文藝復興時代
大概這樣ㄅ (誰在乎壓) 其實還有很多喜歡ㄉ但我盡量把範圍縮在喜歡的陰性角度電影 (不只女性所以巴黎在燃燒也算) 最後順便許ㄍ願 希望2018ㄉ坎城影展可以像2016那麼精彩 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