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歸塵🌠
7 years ago @Edit 7 years ago
#戲&劇 #掉落物(003)
「愛你心中的藝術,而非藝術中的你!」──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裡面有很多作業的邊讀邊記XD
latest #13
p.6 譯者序
人們所以會將「賣淫、自大、虛榮、無情、偽善、逢迎拍馬」等不道德的罪名加諸演員身上,傳媒媒體所以會製造「床戲」、「脫戲」、「脫星」等等令人發噱的、缺乏概念的外行名詞,影評家們所以沒有用更豐富的文字來討論演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演員沒有將演戲視為一種嚴苛的創作藝術,因此在我們還沒有尊重自己的工作之前,如何要求別人尊重我們,也尊重我們的行業。更公平一點的說,整個大環境沒有要求、也不培育這樣的想法。
p.7
傲慢或自戀的演員,絕不可能和其他的演出夥伴誠懇的溝通,但是真正使觀眾入神的,卻是演員心靈間的真實交會。當我起初踏入這個圈子時,最流行的一句行話就是「如何搶戲」,現在說這種話的演員,已經從舞台上和畫面上消失了。
↑ 譯者有點佛系←是真的,譯者序裡面提到了些佛教觀念
但我真的很喜歡她說這兩段話。當初真是恨透日劇的一些劇評永遠在評價演員的名聲,還有報紙上無數的床戲炒作(因此色戒不管有多大的藝術價值我都沒有去看過他)
因為在我先入為主的概念中,就已經被媒體誤導那是淫穢的電影了[令人恨透]
最近幾年日劇的making越做越長,訪談越來越詳細
很多時候可以知道一齣成功的日劇,到底成功在演員還是在導演[我覺得ATARU是個很好的例子,導演跟演員都很優秀]
在我認知裡面《夜野老師》的導演就...不是那麼優秀(ry
p.13 序
我知道如果我讓《海鷗》裡的妮娜在最後退場時,將注意力完全放放在告辭時的動機和原因,而不去理會觀眾的反應,那麼台下自然會有哭聲和沉思;可是當我快要走到門口時,如果將頭往後勇敢的仰起,我一定得到如雷的掌聲。我的表演就在為我帶來掌聲的「把戲」子,成了定局。......於是我開始不再熱愛演戲了。在劇場工作變成收款和蒐集劇評的例行公事。我對於「假裝」已不再感興趣,我對於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角色所存在的世界也不再有信心。
p.23 第一章 概念
「表現主義」的演員刻意模仿或說明其角色的言行;「直覺主義」的演員則嘗試利用自身去剖露人類的行為,從對於自己的了解進而理解它所要詮釋的角色。「表現主義」的演員從客觀的效果中尋找角色的表現方式,當他演出時,他一方面仍然小心的監視著自己;「直覺主義」的演員則相信表演應該確立對於角色的認同、和對角色行為的發掘,然後直接在舞台上發展每瞬間的感受。
這裡書中舉了兩個偉大的女演員為例子,同樣演出通俗劇中被質疑外遇的妻子
伯恩哈特(表現主義)用高八度激動的顫音連三聲發誓,她的觀眾起立尖叫以示讚賞。
杜斯(直覺主義)則輕輕說了兩聲,她並沒有說出第三聲發誓,只將手放在小兒子的頭上,眼睛直視著丈夫。杜斯的觀眾流淚了。
某次某表現主義的演員在謝幕和他的夥伴道歉,因為他在台上真心地流淚了。對表現主義來說,舞台上真誠的演出經驗是該被排除的,因為認為那會混淆演出。
目前在台灣跟美國比較主流的還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法(簡稱史氏表演法)
這是一種在表現主義跟直覺主義間取得折衷,然後稍微偏向直覺主義的表演法。史氏表演法特別適合在寫實劇和電影的三幕劇等故事情節和角色描寫比較深刻的劇本演出,不僅僅是因為其中對於角色分析的素材較多,也因為其中已經有角色深刻描寫,再加上稍微演出技巧就能使演出增色許多
p.27
你必須對周遭的世界和社會有自己的見解。這種見解能幫助你對表演藝術的判斷力。
反叛或反抗現狀是藝術家的天性。一種觀點的產生可能起因於想改變社會現況、家庭現況、政治生活、生態環境或是劇場自身的狀況,反叛或反抗並不一定要藉暴力行為來表達。
輕描淡寫的表達也可能同樣強而有力。描寫事件的原本面目,向社會反應事實的真相,也可以是反抗的聲言。你必須自問:「我該如何將這些聲言帶進劇場中。」
--
為什麼這麼快就要交第二部份了
然後我還一句書摘沒記就把心得寫完了
但是我很喜歡第二部分想把他錄成唸唸
找到 #給親愛的噗友讀本書 的新題材很開心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