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發現這本買了好久忘記看(←
就當作本月的摘錄坑吧
鸚鵡杯
7 years ago @Edit 7 years ago
一翻開序看了就很舒服
早期的域外漢學研究對太白真的超多誤解
鸚鵡杯
7 years ago @Edit 7 years ago
序一(作者自序)
李白的魅力無需進行解說,他如果不是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也是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之一。雖然對李白的興趣從不缺乏,但在西方,李白的形象最常通過區區十幾或二十幾首相同詩篇的翻譯被描繪出來(這些翻譯擁有非常不同的準確性和成功性,仰賴譯者作為漢學家的技巧和對英文的靈活運用)。不幸的是,這通常會導致他被視為一個自由不拘、生活散漫的醉漢,擁有即席創作讚揚類似「嬉皮士」生活方式的詩篇的才能。當然,沒有什麼能比這更遠離真相。當我們通讀李白一千首詩歌和一百篇現存散文作品後,就會發現這是對我們所研究的這位詩人的誤解和粗劣的諷刺描述。但這就是西方學術所創造出的、並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所樂於接受的形象。
鸚鵡杯
7 years ago @Edit 7 years ago
這一問題總是困惑著我,李白有那麼多的作品可以為我們所用,但為什麼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中絕大多數收入十八世紀詩集《唐詩三百首》)引起學者的注意?然而,李白同時代人的評價收錄在彼時唐代詩集中的選篇卻告訴我們,李白在他那個時代被認為是富於文學技巧和擅長多種文體的作家,遠遠超越我們今日的認識。對李白詩歌天賦的第一份嚴肅的西語研究是艾龍(Elling Eide, 1935-2012)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恰當地運用語言學的方法關懷,樸實、謙遜地題為〈論李白〉("On Li Po"),發表於1973年的會議論文集《透視大唐》(Perspectives on the T'ang,耶魯大學出版社)中。在這篇文章裡,英語讀者第一次看到為何李白的同時代人會如此敬仰這位偉大的詩人。我個人研究李白的論著試圖做出類似的工作
這本書收錄的六篇論文
〈李白的超越性詩語〉
〈李白的紫煙〉
〈李白《大鵬賦》〉
〈蜀道:從張載到李白〉
〈登高詩:登泰山〉
〈法鐘與經幢:李白的佛教碑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