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需要非得得到『完美的人生』,『無能為力』是路上的小提示,也是人生劇本本身』,而『補給品(回復藥)』是關愛-由補給品,能得到成品『對自己本身的不評價(直視)、尊重。』
而絆腳石是:因『無能為力』而產生的挫敗感、憤恨感、自我毀滅的傾向。
一體兩面的東西。
洛熙→西川→塗鴉怪→靜靜→杞紗→《告白》(結)→工作人員的八卦→虛擬實境實驗(攻擊性-1)題材是暖心(??
既然都不思考了,也不會突然思考起自己到底活不活著...反正都放棄了,那就隨波逐流--靜靜。
「那我是活著的。」漫長的對話中只記得這句與要回禮的吉諾里亞心想。
吉諾里亞在此實驗後,曾主動說出:
「我挺喜歡這環境、這裡的人。」
他沒有不逃的想法。對自己的性命較前陣子珍惜了點,因此對於逃與不逃,會以立場不明的話回應或迴避此話題。
要是說自己非常想逃,會不會有危險都不知道,說不逃也不是,而且誰真心相信實驗體不想逃?
他認為滿多實驗體都是善良又愛惜生命的人、生存意志強烈的『好人』。
對釋出善意的人們與前陣子在實驗中見到熟人,度過溫暖的情境,他感到有些安慰。
不過,他目前還拋不掉「復仇」,只是在看過了《告白》(小說版被借走只好借影片來看)以後,再次動搖:自己真能作為他人的制裁者嗎?沒有誰有權力制裁誰。利用自身情感並融合安撫人的方法,以便獲得情報,注意著可利用(情報或其他)的人&熟悉環境&閒聊。
關於「活著的理由或意義」的MEMO:活著即存在,不需要任何理由,不是與思維相關,而是本來就存在的。重點是「存在」。
而「存在」之後必須有「物質(生理)」作為生存的支撐點。
「存在」了、有「物質」了、才進行「思考」。
吉諾里亞是誰?是什麼?他想做什麼?
生而為人擁有思考抽象思維的能力、擁有辨識善惡的能力,而善惡的標準卻由人訂定--不,肯定是有個平均的標準值的。
基於「情感」、「同理」、「同情」,將他人視為自我的延伸……
「自我」是什麼?如果它不是意識也不是信念、不是思考,那是甚麼?就是「自我」……?
達到什麼標準才能被視為人類?擁有不死之身而不會受傷的自己,還能算是人嗎?他多想讓自己受傷啊,畢竟失去了一段時間的「受傷」能力。
他所追求的,始終是傷害?始終是怨恨自己的無能而自傷的舉動?
怨恨自己的無能。
後祈求寬恕祈求自我給予自我寬恕。
並:他並沒有從「人類」的位置上跌落下來,或不跌落下來,因為他原本就是個人類,因擁有人類之身。而心理面上「人類」的定義,他不明白,卻知道自己擁有人類的情緒。真正活得像有感情的人類是甚麼時候?會被殘忍所動搖的人類……率直的人類……?
二、丟掉復仇之心,難道就會使他丟失自我嗎?那跟吉諾里亞的「自我」有關係嗎?自我性格的一部份即為人生歷史的部份之一,因此而形成,但那就是他的全部了嗎?並不是。那麼……?為何懼怕丟掉「復仇」?為何緊抓著不放?還有什麼願望沒做到?
反面的反面即為正面。他最初,是希望什麼的?因希望落空而產生怨恨?那麼,他現在「有能力」、並「允許」自己滿足自我願望了嗎?
在這裡又該如何實現此願望?即使最初也有可能絕望,但,他尚未丟失希望之光--!
如同靜靜說的一樣:[ 希望你知道你不必忍耐,也不必非要得到什麼 ]
但他現在還不知道……
為什麼非得做出悠閒的樣子呢?這是向誰做的、為誰而做呢?為了讓氣氛和緩?為了--不讓情況「看起來」是自己無法控制的。為了控制情況與一切。 即使他「知道」自己不必緊抓什麼不放……不必忍耐憤怒與委屈、不必得到什麼結果。
那僅是認知,而非情感。而思考如何將認知轉為情感,也可能是無意義的。
行動也是一切,這個他不必思考。接下來想做什麼?
【關於:補充】失掌控感-復仇↑
誰有資格作為他人的制裁者?制裁就能改變現況嗎?自己就毫無過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