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和演員創作的呈現不會讓我太出戲。為什麼這樣說?一開始演出讓人以為真的在演莎劇,但後來跳出來男主本身(也是導演)就說這個感覺不對,不夠真實。所以它們要整個砍掉重排。演員提醒他,這個劇本已經走了很久,舞監也表示重排的話會影響燈光設計和音樂編排。
中間的故事用導演的人生經驗,以及其他演員再去融合成為一齣戲。以不執著、太過於自卑、自憐、試圖喚醒自己的初衷作為主軸。是很有趣的發展。他們的呈現卻不會讓人感到尷尬,而是戲裡戲外微妙的融合。很順的走完整齣戲,沒有太突兀的感覺。
雖然當場有老師說這看起來雖像七分熟,但很好。未來也可以繼續發展。
很不容易!但它們的小小劇場,擁有了固定的在地觀眾,是非常貼近社區的劇團。觀眾年齡層很兩極,在地青年大多在外縣市,主要觀眾群是中小學生或三四十後及老年人。
今日變動能劇場演完後,我地一次看到全場留下聽演後座團的觀眾
雖然觀眾人數只有60人(也是他們劇場空間坐滿的人數)
但大家都留下來交流聆聽,這是讓我感到非常溫暖的互動。
在台北,也有很多演後座談的時候,但這次讓我感到社群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很近的。團長甚至叫得出觀眾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