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此噗跟PPT的內文深有感慨地暗渡家
來分享一下我們自己的經驗好了
@ailinhuang - 第一次參加同人展的時候,到底印多少本同人誌比較好?《東方Project》同人...
雜文字月刊性質《短命刊》
2016-2017,每個月出1期
每期印量50-100之間波動,印量中位數80本
→ 平均每期2-4個月賣完,有幾期應該是封面因素要花到1年賣完。
→ 通路:ZINE小誌活動、臉書專頁、實體寄售(台北地區Mangasick+荒花,台中地區蛆菌)

(其他刊物印量和賣況下收)
latest #13
《無名黑書》
純文字散文刊物,印量50,riso印刷
成本費用較高,反映在售價上,可能因此就算喜歡也必須猶豫下手
→ 花1年半賣完。
→ 通路:ZINE小誌+場次活動為主,臉書專頁網路賣場+實體寄售(台北地區Mangasick和荒花)
朝昱老師
《席爾之子》
原創長篇漫畫,印量200
→ 2017年初印書,2018年底印製了新封面
→ 通路:ZINE小誌+場次活動為主,臉書專頁網路賣場+實體寄售(台北地區Mangasick和荒花) 附註2018才有通路, 之前都是個體戶方式在賣 很神奇
↑ 賣況:兩年繼續++
立即下載
朝昱老師 《短篇漫畫》
歷年來創作的原創短篇漫畫集結,印量50
→ 2017年尾印的,還在賣,大概還剩30%
→ 通路:ZINE小誌+場次活動為主,臉書專頁網路賣場+實體寄售(台北地區Mangasick和荒花)
朝昱老師 《B級漫畫》
原創短篇漫畫集結,印量100
→ 2018年尾印的,還在賣,大概還剩30%
→ 通路:ZINE小誌+場次活動為主,臉書專頁網路賣場+實體寄售(台北地區Mangasick和荒花)
純文字概念先行刊物 《23項名詞解釋》
實驗性質文字刊物,印量80
→ 2018年尾製作,還在賣,大概還剩30%
→ 通路:ZINE小誌+場次活動為主,臉書專頁網路賣場+實體寄售(台北地區Mangasick和荒花)
一些販售心得:
場次攤位活動買氣>>>>>>>>>>>>通販
排除掉親友捧場
實際面對面介紹依舊是推書的最重要方式,通販下單通常1個月2-3筆,除非有一定知名度(創作內容本身知名 / 創作者或創作品牌本身知名)
至於寄售點賣出請把它想得浪漫一點,真的是萬分之一的書人相遇這樣子
很少粉絲會為了你走那一趟寄售點購書,通常都是新粉絲因為寄售點因而接觸到作品,推廣才是寄售點的實際重點,
之,寄售點是創作者的好夥伴,獨立書店萬歲,常逛獨立書店不僅能挖好貨
消費就是選擇,選擇在獨立書店消費才是真正支持獨立書店(以及創作者)長存
一些販售心得之2:
賣不出去跟作品優劣並沒有正相關
就跟賣得好的東西跟品味好是兩道不同的申論題一樣
單純在電腦前對自己對內的咀嚼/思考/作畫/寫作,誕生出來的東西都屬於作品的範疇
『販售』可以被很簡單想成是『喜歡就是喜歡』這種O/X選擇題
也可以多踏一步多想一下,變成『我該怎麼把我這份喜歡的心情,包裝得更吸引人來得到更多理解呢』
↑開始想到這裡的時候,就踏入了行銷的範疇

而大多數時候
賣不出去實際上跟行銷方式好不好正相關
一些販售心得之3:
行銷方式好不好這題,正是我覺得邪惡資本主義之下,唯一有趣的遊戲ㄌ吧(...?)
畢竟在實際端出去之前,生為廚師產糧的跟實際吃糧的食客,的確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兩個人,世界上不存在著心電感應這種事ㄉ
因此預謀了再多,最後還是要端看世界怎麼看待
但預謀的必要性在於,我們可以藉由每一次的預謀,來讓廚師和食客之間的認知落差縮小,讓兩邊對於端出來的商品的想像事一致的

這些預謀包含了:印量調查、封面/主視覺釋出、對於過往購買者的筆記(每場活動大多數購買族群的年齡落在哪裡、主要性別、每個不同活動分別不同的熱銷商品各是甚麼 → 分析這些差異)

做到了宣傳之後,還可以多做上述的預謀,但對我來說最有趣也是最難以捉摸的就是:察覺世界的脈動和流向,時時留心作品外之外發生的事情,才不會封閉在作品裡
一些販售心得之4:
將作品轉化為商品這個過程
對於暗渡而言,其實是一個可以審視創作者有沒有陷入與世界『脫節』的方法
過度膨大或是過度封閉都容易陷入盲點,一個你以為大家都看得懂,但其實只有自己明白的盲點

除非是那種僅為自己而寫的抽屜式創作之外,覺得任何作品一旦要從創作者的工作室走出來,都勢必要進行這樣的審視
原畫需要框、展覽需要策展概念、刊物需要封面,商品的包裝形式,個人建議則以最適合作品的邏輯去思考,而不要落入怎麼賣最好賣的簡單思考
因為以後者的邏輯去思考的話,是非常容易被購買者識破手段的,只有腦粉肯買單,不要把購買者當笨蛋
一些販售心得之5:
因此,賣得好不好跟很多因素都有關係!
封面、售價、題材、類型、活動與攤位性質適合度、活動參與來眾年齡、最近的文化風向、整體的經濟消費力......等等的,其實都有關係
而上述這些,同時也就是創作者在面臨將『作品』包裝成『商品』,必須要囊括進去一起思考的因素
而想這麼多,其實也就只是為了將我們覺得很讚、很重視、很在意、很想從內心掏出來和世界分享的部分
能好好地被推廣出去,而不要走太多冤枉路
碎碎念ㄌ好多,ㄜ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