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可拉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雨季的孩子:來自亞洲底層的苦難印記
關於讀完這本書的感想,認為首先以作者在台灣版的序言為開始再適合不過(台灣中文翻譯於2015/1出版):

台灣有許多令人讚賞的成就,例如人權、民主和社會正義,不需要取決於出生地和所屬的種族就能獲得,即使這些原則都已是普世標準。
...
例如北京的威權政府,否定人們捍衛那所謂的「西方理想」,或是否定人們想要確保普選、不要黑箱作業的要求。台灣已經成為與北京不同的典範。
...
我相信書裡頭的故事和人物,台灣的讀者們應該都能認同,因為這些人的精神,在台灣努力成為現代化國家的時候也曾出現過。最後請允許我的一點點要求:請努力保有我所崇敬的台灣價值。
latest #9
黑可拉
6 years ago
作者David Jiménez是名西班牙的記者,長期在亞洲各地區採訪,2011年報導了圖博(西藏)女性僧侶自焚事件後,被北京政府禁止進入中國。
《雨季的孩子》2007於西班牙出版,特別的是於2008年得到西班牙的最佳旅遊文學獎。然而其中所提到的那些人事物卻是沉重無比,不是一個觀光客,甚至長期旅居的人所能體會到的。
黑可拉
6 years ago
本書分成十篇,十個來自亞洲各國/各地區的孩子的人生遭遇。我覺得這十名孩子或多或少都代表著他們所在地域、政經、文化之下的縮影。十篇人生短篇故事篇幅雖然不長,可是都是作者努力去捕捉的人生片段。
黑可拉
6 years ago
選了三個比較切身的故事:

益喜-圖博(西藏)小喇嘛
作者跟益喜相遇有點像電影情節,他溜出旅館獨自前往布達拉宮時,不斷聽到一個微小的耳語,一些"煽動性"的話語「捐獻給寺廟的錢都中國官員中飽私囊走了」、「西藏處境很糟,寺廟到處是麥克風與閉路電視,其實是監視喇嘛用的」那就是益喜。他不害怕,勇敢地向作者說話。

在益喜的帶領下,作者得以看見對外不開放的區域。也對小喇嘛有更多了解,他收藏著許多達賴喇嘛的照片,願望是有一天能到達蘭拉薩去見達賴一面。中國官員每到「敏感時節」就會進入益喜房間要求益喜將達賴的照片拿下,益喜不從後便將照片撕除剝下。而之後益喜在想辦法從藏匿處拿出替代相片。

西藏在中國的迫害與侵略下屬於自己的文化正不斷被侵蝕,益喜無法隱藏西藏被改變的哀傷。他的身邊有朋友開始動搖,但他仍堅持著。
立即下載
黑可拉
6 years ago
他潛修佛法的時間被公安部門的愛國教育打斷,公安會發表格要求喇嘛應舉發和達賴一起犯罪的喇嘛名字。
這樣一連串的行動一次次讓他傷心。
藏人被教育要有憐憫之心,可是在中國的迫害下,在中國的監獄中,他們害怕自己正漸漸喪失那憐憫之心。

後來作者向前去西藏的同業打聽益喜的消息,別的喇嘛告知他已經走了。不知下落。
黑可拉
6 years ago
超君-擅於彈琴的女孩
父母替她取名超君的用意是期望她能超越男人。

中國文革期間,古典音樂是被殘害的對象。改革開放後,音樂重回中國,許多家庭將之視為成功跳板,花下大筆積蓄讓孩子去學音樂,超君每天不斷重複疲累的練習,音樂老師指出她有天分,而確實在小小年紀,超君已經是音樂界小明星。她不停四處表演,展現精準的彈琴水準,她說她有一天可以變成朗朗。
黑可拉
6 years ago
作者問她彈琴時的感覺,超君這樣回答:

「喔,我沒有任何感覺。我只是彈。」
黑可拉
6 years ago
中間也穿插了一些作者對中國的想法,他去探訪三峽大壩,他不斷問一個問題「從何時開始獨裁主義變成一個選項?」
大壩附近的居民,因為這項工程,代代累積下的痕跡全部都消失了,然而政府不可能有錯,這是為了大家的福利。

幾年後的超君,家中處境開始艱難,持續的表演逐漸有了負擔,超君的父母對女兒的未來已經開始害怕,他們已經不知道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超君的技巧完美,卻是囫圇吞棗,作者訪問了一名中國製琴師,他有著解答:中國的教育專注在技巧與練習,但是不願意發展自然的想像力、即興力和創造力。也害怕獨立發展的心智。
故事的最後作者下了不少批判,他認為只有釋放壓制,讓成千上萬的創意被釋放,中國才能真正偉大。
黑可拉
6 years ago
文翰-在中國失蹤的香港孩子
所有的孩子裡面,文翰的故事特別給我一種寓言的感覺,甚至帶了點都市傳說的氣息。1997年之後,中國與香港的互動彷彿藉由文翰的失蹤做為一個隱喻。地鐵是兩地的連接,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經由地鐵進入香港,香港進入籠居時代;而天真無邪的文翰跳上了地鐵,朝中國的方向前去,最後被龐大的中國吞沒。
黑可拉
6 years ago
或許這是個喪氣的結局,但是文翰的媽媽從未放棄過,多年來她多次踏上中國各省分,堅信有一天會找到她的孩子。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