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 親愛的樹洞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書籍]

《書呆與阿宅》簡短心得下收
#裁書敘心
latest #20
好期待喔汪 (・ω´・ )
《(簡稱)書宅》這本書主要就是在討論人文科系所學的知識,如何結合科技,提供新的視野。
我覺得很適合人文科系又常懷疑人生的人XD
前陣子有太多聲音認為目前的臺灣社會其實不需要那麼多人文科系的學生,又或是目前大眾可能多少對人文科系抱持某種偏見。但是在本書中,作者舉了非常多實例去證明若能將人文的洞察力、對人類的關懷,加入目前的科技領域,能創造出更大的影響力與益處。
立即下載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例子,是在討論「搜尋恐怖分子」這個議題:

「無論你在電視上看到什麼,恐怖分子所做的調整和相應的偵測行動,基本上都是人類的作為。電腦偵測不到未曾出現過的模式和新行為,但人類可以。人類可以指定機器做事情,利用技術來測試假說,從中找出真知灼見。」

「擒獲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的並不是人工智慧,而是一群專注、機智、傑出的人善用各種技術的結果。」
當然未來的科技會愈來愈上層樓,但學習如何善用科技,更是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的課題。
突然想到以前參加某活動面試時被問的一個問題:「你覺得在臺灣什麼最重要、最應該被改進?」當時腦海裡同時跑出N個答案,最後選了最了最難以回答的「教育」
我個人的立場是,就算我真的弄出了什麼新玩意,我也不會知道該怎麼用它
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應該要有其他領域的人來應用這些技術,只是感覺最起碼在台灣這種風氣還不是很興盛,大家太沉迷於堆砌 buzzy words 卻沒有真的弄出什麼名堂
雖然不是很相關,但最近讀到在討論芬蘭教育的文章,就覺得臺灣的教育,真的還有好多需要改進之處,但牽涉到太多太大的層面了,所以目前我個人是無解,只是單純想murmur
coderalo: 我也認同這件事,但感覺目前(至少國內,國外我不清楚)還是太壁壘分明,個人做個人的研究,也會互相懷疑不同領域的專業。但是這個也是一個無解orz
我之前有次在學校附近的全家弄東西,聽到背後有群人在找做 NLP(自然語言處理)的人要搞新聞媒體類的新創,就很想翻白眼
你要做的東西是什麼?規模多大?經費多少?你自己對你需要的這個領域的知識瞭解多少?
這也是我很反感創業競賽的原因之一:絕大多數的參賽者只是想一個題目,想一個方案,假裝這個方案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做成投影片上台唬爛
而這一切最大的原因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卻不去學,不去理解
大家只是在疊三明治,我有問題A,現在B跟C技術很火紅,那麼只要把A+B+C寫進企劃書裡就能成功了
... 好像有點太激動了
coderalo: 不會,你說的蠻精闢,點出了很多現在盛行的新創活動的弊端。現在許多知識與人的心態太速食,僅求快不求深。
但換個角度想,這種風氣下有壞處也有好處,這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要面臨的難題之一,如何尋求解法儘量改善人與知識的關係。
我覺得還是要多跟專業人士聊聊啦,我感覺現在很多想要跨足多領域的人都太仰賴網路上速成的內容農場式文章,像是「10分鐘讓你搞懂xxx」
但仔細想想就會明白,要是這東西真的簡單、單純到能夠讓你10分鐘搞懂,它也就沒什麼拿出來談論的價值了
當然我不否認現在一些比較紅的科技技術,要瞭解都需要一點數學門檻,不過即使受不了數學式漫天飛舞,最起碼找一個真的懂的人,好好問他,在直觀上構築一些正確的理解,這總比什麼都不懂好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