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深夜隨便說。不久前我跟鴉鴉討論過「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把憂鬱症/各類精神疾病徹底的病理化,才能夠對(被標準化定義的)『病人』保持同理」?
latest #21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這句話拗口到我打出來都覺得哩係咧工三小,但是不這樣講,好像就不能呈現它從內到外的荒謬性。
我跟鴉鴉都超困惑的,然而這層困惑裡還有一種,就,我們都大概感覺到了是怎麼回事,但是不能說破、也不能對已經在運行中的規則表示異議。
「因為害怕同理心被濫用,所以必須盡可能有個,公開透明、而且一翻兩瞪眼的規則才行。」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恐懼源於匱乏。因為匱乏所以希望杜絕所有的濫用。這導致我們渴望一個可以被信賴的檢核機制,希望有權威的證據支持「這個人是真的有病,不是裝出來的」,「他不是為了逃避工作、學習、人際困擾、感情挫折才說自己有憂鬱症的」。
簡單來說,這種思維推到極端就會變成,最好把每個還沒有確診但是自稱是憂鬱症患者的人,當成騙取路人同情的直銷漁夫,這樣才可以保證我給出的同情同理不會浪費。
當然最好能夠量化的劃分出:
輕微>>>中度>>>>嚴重>>>>>>>>>非常嚴重
我可以更直觀的確定我要給多少,我需要多關心他,保證他不會超過臨界值而壞掉,我自身的損耗也控制在我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我很難說這種冷酷的想法問題在哪,因為「以疾病為藉口拒絕奮鬥」確實是讓大部分的人很討厭的事情吧(這當中還包含一種「只要每個人善盡個人責任,社會整體就會漸漸變好;反之這個人會成為其他人的負累」,其實是相當一廂情願的想法)。
只要還有「浪費健保資源的人」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就很難不存裂痕,於是我們也很難不帶偏見的去看待自稱『病人』的人。
立即下載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其實是看到科普ADD的噗想起來的。但是也是積壓很久的苦水……)
絳竹🍒
6 years ago
但我還是想說,做一個不那麼冷酷、不稱斤論兩的決定感情的給予的人,是個值得努力的目標。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我目前給自己的訓練是,接受精神疾病可以是一個人的一部分,是斜槓世代的每個人的第N條斜槓之後的其中一個屬性,可以思考它與其他屬性的關聯,但是盡可能不預設關聯的樣式。
絳竹🍒
6 years ago
精神疾病不一定是A屬性的原因,也不一定是A屬性的結果。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不知不覺就這麼晚了,每次想談精神疾病去污名都覺得像是愚公移山一樣,還是從這座山最硬的一塊岩石開始挖……
先到這裡,其他等醒來想到再補充(想這些太容易失眠了,必須強制關機)
林 清華
6 years ago
這讓我想到很多人犯錯時會用自己有精神疾病當擋箭牌
目的也很單純:「我不是故意這麼白目、這麼壞、你要原諒我的惡行」
林 清華
6 years ago
如果精神疾病不被視為一種疾病,那它會是什麼?一種態度、或是個性?
我們普遍的認知是態度可以收斂、個性可以改;所以如果精神疾病不是病,那麼對方是不是故意要這樣?為何我要容忍他?
如果是這種情況,我認為這跟同理心沒有什麼關係…而是單純忍受力的問題…
林 清華
6 years ago
就像學齡前的小朋友吵吵鬧鬧,大家可以理解,但不是人人都願意忍受。
絳竹🍒
6 years ago
Mobile04: 沒有否認把病情客觀化的必要(目前很多關心精障議題的人都在推廣「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一樣是病,不是患者主觀上可以控制的」,這能夠促進大眾的理解,也能減少患者的自責,大方向來說是對的。可是這種呼吁仍然讓我看到集體的感情匱乏,同時還有再次標籤的危險。
iolite◑Shiun
6 years ago
我自己會覺得就醫或尋求專業協助是這個人嘗試找尋問題根源所做的其中一項嘗試,就醫的人應該是想更了解自己並解決問題,整個社會也能因為理解到他所面臨的情況,給予更適當的調整。
不是沒有確診就不會被包容或者方便量化同理心,也不是想貼上標籤簡單分類,而是無法理解彼此的話本來就更容易產生磨擦。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到哪個程度必須要求助於醫療」這條線的標準正在降低,但不論這條線畫在哪裡,畫的多嚴格細緻,搭便車濫用的可能依然存在,這是必須承認的。
要讓沒有親身體會的人有「建立安全網是重要的,即使可能被濫用」的想法非常難………這也是去污名所以困難重重的原因吧。
絳竹🍒
6 years ago
pin9lan: 啊抱歉剛剛才刷出你的回應 ><
我也同意互相了解很重要,應該說不只是單向的非患者對患者的包容,有些「認為自己精神狀況良好,其實默默承擔很多壓力」的人,也能透過這個過程看到自己需要什麼。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發這噗的另一個目的是,希望出於各種理由而沒有尋求醫療協助的人(不論是缺錢、或是不想留下就醫記錄,或者二者兼有)不要被責難,不要被輕易劃分到「他是故意不想好起來」的那群。
我要不厭其煩的提醒「你的傷痛是假的」這種論斷很傷人,對陌生人就算了,對熟悉親密的人請不要這樣做。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最後跟鴉鴉道個歉,我猶豫再三不知道該不該在這噗cue你,畢竟我的印象裡,我們討論過兩三次,是分開零散的,每次切入點不同,過程也沒有完全的同步(有些枝節的想法應該是不同的)
然而我覺得一個人講這個話題超沒有安全感,必須拉個墊背的
所以如果鴉鴉不想被當作「我們」之一發言,可以隨時補充或反駁我。
不用道歉啦wwwww其實我已經忘記我們有討論過了(爆
我很贊同關於量化同理心的部分你的想法,或許這個社會就是需要如此多的標籤才方便運行,但(我最近才在另一個噗稍微提過)凡事以效率為最高目標對我而言是一件可怕的事。
不過我更感興趣的部分是,人原本就具有各式各樣的多樣性,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會被歸類為病,怎樣的程度只是普通的variation,這條界線其實是相當人為的。又,當我們以這條人為界定的標準來「病理化」(用你的話來說)某些特徵的時候,我們對這群人採取的態度與行動又會受到重重的規範,到最後這段討論會變得非常傅柯XD
白話一點來說,兩個同樣受到憂鬱困擾的人,一個有診斷證明,一個沒有,我們就說一個生病了另一個沒有,其實是相當奇怪的事。當我們說一個人生病時,依照的不是客觀症狀而是權威(醫生)的指示,而且有了科學這塊神主牌當靠山,依照現在的政治正確,還很難質疑這件事(不然就會被說不尊重專業囧),這是我對現在許多應對精神疾病的小科普SOP的違和感來源。或許我們討論的不同步之處是這裡吧(?)
不過我們的討論其實也是可以重合的。如果不管是不是病,人人都可以對不同的特徵多一點包容,這樣大家都會比較舒服不是嗎?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arctictern: 有在line討論過,但我手機重設過已經找不到了(爆)
採取「有病」與「沒病」二分法讓我很焦慮也很想吐槽,這點應該和你是近似的(雖然我也得到過醫療幫助,感覺比你更沒資格質疑這個……XD||||)
以前沒在噗浪上特別講過,我第一個醫生是採取「反正你就是給我吃藥」、「如果效果不彰就加重劑量」的態度,導致有段時間我非常抗拒服藥,同時抗拒「病識感」這個詞。後來我慢慢想通這種彆扭感來自哪裡:先讓患者「承認自己有病」、然後再告訴他你得這個病並沒有錯,繞了很大的一圈XDDD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可能有點離題但稍微回應你講的科學權威這件事,我覺得精神疾病患者會引起大眾恐懼,多少源於它的「非理性」與「不可控」,失控的病人對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文明是有破壞力的(同理酒精和毒品也有)(但是醫學認可的毒就可以是藥)
所以我特別感到矛盾的是,當代表理性的一方權力越大、越不可質疑,精神疾病就越可能居於弱勢位置。以「病」的論述取代「惡」的論述,避免了對精神疾病的道德批判,但說不定也是把精神疾病從一個邊緣推到另一個邊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