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觀影]
《おそ松さん》劇場版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憑印象和筆記回想,想到就記錄。
latest #17
絳竹🍒
6 years ago
明明是兩部截然不同的片,但因為都在講熱力四射又容易犯錯的青春,所以一起看特別特別有感觸。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劇場版處理了高中時期的松們「曾經是什麼樣子」;但是當時努力活著依然迷惘的松們,為什麼成為二十幾歲的這個樣子,並沒有在接下來的劇情中被解釋。
雖然說這部片的基礎就是時空悖論(ry)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滿臉痘痘缺乏自信的青少年空松好萌哦。
而且個性超暖,蘇力爆炸。
空松girl覺得前所未有的滿足。
立即下載
絳竹🍒
6 years ago
不良時期的十四松也太w可w愛ww了www
字幕我印象中翻譯成「糟糕時期」,這個歧義真的沒問題嗎wwww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我覺得比較遺憾的一點是,松們不想被視為「一個整體」,不想被當成「六胞胎」,而是「不同的六個人」,這個看似簡單的願望非常非常重要,他們不惜做出很誇張的行為顯示自己和兄弟們的不同,衍生了很多的爭吵。
望美希望看到他們六個人和平的在一起,某種程度是為了在畢業前滿足自己對六胞胎關係的想像,望美替他們實現了「有可愛女孩子注視自己」的願望,但「想被當成六個人看待」的願望還是被忽略了。
並不是說這個願望有錯或不切實際,但就這樣輕輕放下還是讓我意難平(但結局的確很寫實啦,真正得到肯定,那種自我表現、自我標榜的欲望就消失了wwwwwww)
但怎麼說,我仍傾向「想被當成六個人看待」是個真實、正當也必須存在的願望。
絳竹🍒
6 years ago
-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看完紀錄片之後對蔡博藝非常佩服,各種方面都是。她參與社運最初可能是因為對臺灣政治體制的好奇,後來漸漸轉變成自發的情感。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但有一段讓我的衝突感很強,是蔡博藝打電話給父母,父母責備她不應該在台灣參加政治活動,這段我不確定是現場錄音還是事後模擬,如果是前者,到底有沒有經過蔡爸爸蔡媽媽的同意?以他們在片中呈現的意見,我想他們99%不會同意錄音………)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另一方面連續的、不中斷的爭吵給我一種不真實感,但這種不真實意外的讓我安心,比起非經同意的側錄,我寧願這個鏡頭是蔡通知父母之後,刻意製造出來的)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有人說討厭陳為廷的人看這部會看到很生氣,我滿同意的。
有幾個鏡頭我實在捏了一把冷汗,覺得導演還是低估了陳因為性騷擾醜聞退選對諸多支持者的衝擊,不只他無法全身而退,他身邊的很多人也無法不受影響。
(導演身為女性,觀眾對她的性別敏感度一定會有較高的要求,尤其是我這種龜毛的觀眾。而傅榆偏偏沒有從這個角度去拍攝——拍陳為廷時沒有,拍當時一直被反對者言語羞辱性羞辱的蔡博藝時也沒有)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陳形容自己現在是「走下神壇」了,並且的確想離開台灣一段時間,他對著鏡頭說「神走了,你們(凡人們)看著辦吧」
我完全能夠想像他跟導演很熟所以能在導演面前有這麼放鬆的發言,但還是覺得,你這是搬汽油桶砸自己啊XDDDDDD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東東多年前的
這噗
講得很好,讓我偷懶的引用一下(欸)
紀錄片中,運動開始出現分歧的時候,陳也說過「我現在真的很害怕民主」。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我所以到現在還沒真正討厭陳為廷,很可能是某種雛鳥情結……我剛剛開始寫小說的時候很強烈的受他影響,當時也以為他會一直寫下去。
我至今記得我是在某間旅館裡隨便擺的《幼獅文藝》上讀到〈聚落〉的,震撼和感動無以言表。
但即使是這篇小說,也有一段非常讓我不舒服的情節,就是男主角總是偷窺隔壁人家的女孩洗澡。
小說寫作時間正是陳為廷在建中讀書的時候,後來我路過建中時,在紅樓文學獎的公佈欄上再次看到了它。
雖然虛構的小說不能作為辦案斷獄的證據,但是文學作為不能宣之於口的幽微慾望的載體,足以側面說明很多很多東西。
以及我至今還是很懷念陳為廷的奇摩部落格,很想再翻一次名為野草莓的相簿。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為什麼後來不再做了?」
「因為我是公眾人物了。」
總之我的感覺是,陳在這部片裡,並沒有刻意做出什麼懺悔的姿態,連改過的理由都是「被動」的。即使知道傅榆正在拍攝。
當然這樣的「坦誠」也可以解釋成一種姿態就是。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看到很多人說這部片格局不夠。
我承認我也有「如果再多拍幾個不同人的視角是不是更好」「有些冗長的生活片段是不是沒必要拍」的感受。
可能是導演聲音與臉孔都太太太年輕了,還有前半部她對兩位主角的流露出一廂情願的單純崇拜,很多鏡頭都給我強烈的夢女感。
但我後來的自省是:這是一部以反威權為主題的紀錄片,如果我還期待它做出「符合主旋律期待」的詮釋,是不是搞錯了什麼XDDDD
不斷地自我質疑、正視與處理受傷情緒,都是這部片很可貴的部分。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kyushuuu - 小部老師這則心得讓我想到當初看片的時候還有另外一個尷尬點,就是蔡博藝的角色。 蔡...
臺灣當前還沒培養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就已經面臨後現代的、去中心思維的挑戰,即使去中心思維對解構黨國權威是非常有效的,但也可能接著拔除本來就營養不良的臺灣意識。
我們很快就對「去中國化」習以為常,但是「我是臺灣人」的意識,並不會自動建立。我甚至可以說,去中心思維也瓦解了「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的必然對立,因此,排除其中一端,你也不會自動走向另一端。
因為沒有很強的民族意識,我時常處於非戰鬥狀態,並且自己也深感不安。
絳竹🍒
6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傅榆讓我覺得很可貴的,也許正是因為她沒有刻意排除陰性的表達方式(我甚至忍無可忍地,用上了夢女這個詞彙XDD),無論有多少人因此覺得膩煩,至少有對社運慣用的陽剛語言,形成一股拉鋸平衡的作用。
儘管本片完全沒有認真處理性別議題:提到陳性騷擾的事件卻沒有做出太深入的檢討(這個鍋有一半要甩回給陳啦)、也沒有詳細呈現蔡在參與社運時面臨的那些針對她性別的羞辱。
但我覺得這些影像已經很誠實地記錄兩位主角分別因為性別獲得的紅利/劣勢,所以無論有無點明,也在不寫之寫了。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