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念
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起因是記不起小時候的自己究竟在做些什麼,聽了大家小時候的故事,努力回想一下,自己有什麼值得說的。
才發現自己不是忘記,而是不願想起。
就是一些瑣事累積在一起,變成一種綿長恆更得自卑感,無止盡的難過無止盡的自憐,想了連自己都覺得可笑。
都這麼大,多數事情也都已經想得豁達或是不在乎,很多感受都忘記了。從前的問題被重新包裝,然而在時間流變下又生了不少新的問題。
前幾天在跟老師討論,自己的小說有個毛病,與其說是小說被散文化的問題,不如說我時常覺得整篇故事情節是很緩慢推移的,少數流動的是情緒;跟小說本質相反,應由情節去烘托情緒。
老師給我一個基本的思考指引,在評論、小說或是散文創作,或是進行邏輯思維的訓練都是:問題>行動>解答。
事情應該是流動而不是凝滯不前,因為小說本該有劇情,太多的感情,只會變得繁重沉悶。要不是太多,就是太少,情緒性的問題實在難解。
立即下載
要不是昨天突發奇想,要去回想小時候有什麼值得說的事情,現在也不會困在電腦前無所事事;要不是重新去想一些忘記的感受,似乎也沒能解感性力低的問題,或是想不起該如何寫一個孩子。
昨天想著想著,覺得自己和主角小時候親暱了些,我一直在描繪他的輪廓可是琢磨不出他心裡在想什麼,過去那些說難過卻小得可笑的事情確實給我些想法,小孩子的世界就是這麼小、這麼單純、這麼脆弱。可以詆毀他、抹滅他、貶值他,但是孩子始終會成長,長成一個堅強的大人。
我又想到奧茲爺爺了,他認為柔弱和堅強並不牴觸,可以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地方,是熟軟的;但是面對事情議題時,能夠堅強起來捍衛。
結果意外地找到一些文章癥結的問題,果然源自於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或是思緒到一半斷掉了、凝結了,之類的感受有所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