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訪談的時候聊到跨圈內部互撕的情況,就圈外試圖瞭解跨性別的人而言,覺得很混亂。對一些運動參與者來說也很疲憊,「上個訪談者提到想淡出運動了」研究員說。
想記錄下現在的一些想法,關於路線/生活方式的衝突,以及淡出運動退回個人生活。
我覺得跨性別這個大傘底下本來就無可避免地充滿異質,需求互異甚至衝突。就跨女而言,光譜近似的CD(變裝者/偽娘)、變裝癖(透過變裝感受性興奮)在社會生活中彼此都會互相影響。
理想上希望大家都能夠找到自己能夠舒服生活的姿勢,自在地在社會上走跳,可現實是當一個變裝者走進女湯,引起女湯的恐慌,他就破壞了跨女的社會形象。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努力維持形象以求社會接納的人,就這樣因此必須承受污名。
就像同運初期的農安街事件,當時同志們也是覺得為什麼這些什麼要破壞我們的形象?
並不是說要維持保守的性道德觀念,而是就運動的發展而言,不能一蹴可幾。
要求得主流社會的接受,其實就是需要許多的人,費盡力氣去經營自己的形象、事業,努力讓別人以好的形象認識自己,努力地試圖表達自己,承受這個過程中的種種困難。
所以我也覺得,「淡出運動退回個人生活」,那或許也是一件很實際的事情。
就是回歸個人生活,回歸一個社會人的身分,去和自己的家庭、或朋友、或同事,好好地相處(也許不是全部都能好好相處…)。以一個好的形象被認識、被記憶,累積更多願意友善地看待這個議題的人。
大概就是這樣,其實都很理想,但是我現在在努力的事情。
因為今年都還待在家裡所以費了很多力氣,去傾聽爸媽、姑姑、嬸嬸、阿嬤、舅媽………各路親戚的日常聊天,花很多力氣去,從無關緊要的小事、別人家的閒事等等,開始表達自己的看法。
然後在這種意見交換的氛圍中,讓他們認識我跟他們想法中的共通點與不同的點,讓他們開始覺得我的意見值得傾聽,讓他們關心我、認識我。
離聊到性別、甚是聊到跨性別的那天看起來還超級遠,但就是希望累積一點陰德值,也好讓他們相信我做的選擇是一個負責的成人的選擇。
做一個好的人、做一個好的公民,有餘力的話去參與運動、參與政治,由小的圈子往外擴大。在日常裡面生活,不要在雲端掐架。(雖然掐架也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