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金雞結束了捏!湊巧昨天就看了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我不太算刻意選這個時間看,只是出於好奇。
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6
看過以後會認為沒看這片的人都是旁觀者,傅榆講的一句話是為作品精神本身的延續,它的題材是政治,可是記錄下來的是青春。
得獎感言不太算是為作品的加註,而是傅榆的政治立場。這個片子從頭到尾都說:「希望兩邊能夠互相交流對話」這是她在拍這些作品試圖達到的目標,想促成兩邊不同想法的人的交流,而不是爭論。
說不定傅榆勇敢的在台上說出這句話,也是希望台下的觀眾--兩岸的觀眾能夠交流彼此之間對於政治的想法。沒想到反造成對岸的恐慌,我看的也是覺得滿奇妙的,可能是談論政治這件事對我來說太過稀鬆平常,怎麼會像是什麼禁語一樣,或許真的是沒有體會過不自由,是感受不出自由的存在。
除了【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先前就記錄了不少跟政治議題有關的作品,如同記錄太陽花運動的【太陽.不遠】、也試圖想讓雙方對話的【藍綠對話實驗室】。不知道算不算這片長片前傳的【我在台灣,我正青春】,同樣紀錄了來台陸生蔡博藝的台灣社運之路,另也為她所寫一書的書名。
其實我看完以後比較多的想法是,這個作品比較像是傅榆剪給自己的,還要更加私人。如同當中說的:被造神的人物會成為慾望的投射。她一開始紀錄看似能結果的兩個人雙雙失敗。她不知道怎麼辦,這種困惑猶如夢想落空。當中又不會認為她非常不切實際把希望社運的改革現狀,推翻現況寄託在兩個人物身上,而是見識到想要打破這片看不見透明的牆其實很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