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記者透過朋友找我,說要來做深入的外勞剝削專題——深入你個香蕉芭樂啦!人云亦云,遠洋漁船的船員問題,不容否認存在改善空間,但就我是底層和外籍漁工鬼混的感覺,叫「剝削」太沉重。控訴太容易,實事求是挖出問題,體制內共謀勞資雙方共識,對外籍漁工才有正面幫助。」
「勞動條件包括薪資、仲介和環境等普遍現象,確實都有檢討的必要。但媒體嗜血性的放大少數個案,行集體意識式的排山倒海圍剿,特別是非深入性的道聽塗說,完全沒必要。
如果只是工作環境惡劣就叫「剝削」,那臺灣的藍領也可列名其中,包括我這孤苦無依的爸爸桑。」
「就有人質疑我拍的漁工照片,為什麼看不到媒體形容的「苦狀」?
我只是體制內最最底層的臺灣臨時工,無意也無能造假,接觸的就是這種面貌」
那天正好在討論,為何在面對移工議題時,預設立場總是剝削。當然是剝削,畢竟勞動環境那麼苛刻,怎麼能不算剝削?但常常在作品中沒有感覺到溫度,他們平時怎麼生活、怎麼娛樂、怎麼過日子的呢。
(突然想到上次公視新紀實短片時,某一幕拍攝卡車司機的勞動狀況,真正找了真的卡車司機來演出。我們佈置車中美術時,他看了一眼就自嘲,我們哪有這樣。這些都是污名化啦,你們才這麼以為,你來看我們的車子裡面都是乾乾淨淨的啦,我們要在裡面待一天,誰會希望生活環境是這樣。不過導演最大,如果太乾淨大家都會不相信這是真的車)
這本真的是非常有溫度、通俗淺白又有人性的漁工紀實,真實且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