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深夜廢噗
latest #12
不太適合在夢帳討論(?
大概就是這幾天過年看了很多電影,但近期最震撼的還是去年底電視重播的《12猛漢》
2018上映,主演是Chris Hemsworth(雷神索爾那位),算是滿新的片。
劇本改編2001年阿富汗戰爭,美軍特種部隊的真實任務。
我本身對戰爭片還好(很怕看到血腥畫面),原本是旅行中陪朋友看,沒想到劇本寫得真的好,也解決了我多年來寫伊斯蘭國之類中東報告的疑惑。
立即下載
為什麼許多穆斯林願意為了「聖戰」犧牲生命?
是因為從小宗教教育耳濡目染?是因為戰死的親友都會託夢實況被處女圍繞的愜意死後世界?
無論教義怎麼寫,難道沒有人質疑這樣的生存方式嗎⋯⋯?
我們看的分析報告大多來自歐美學者或新聞,通常有個既定印象就是通常穆斯林的行為模式=非理性。這樣可以解釋所有不能理解的文化差異。
劇中由Navid Negahban飾演的北方聯盟領袖(即三次元現任阿富汗副總統),和身為美國特種部隊隊長的主角多次溝通障礙,彼此無法理解當然也難以合作。主角支援北方領袖的任務也因此幾度波折。

阿布都·拉希德·杜斯塔姆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裡面北方聯盟領袖提到他也曾經佔據A城,那時女性可以受教育,他喜歡辦音樂會,城邦很繁榮等等。而塔利班底下的A城則是民不聊生,女孩受教育全家死刑。
然而結局當他奪回A城,並不像所有的英雄故事,人們歡欣鼓舞的迎接他,擁戴為王等等。軍閥來來去去,人民早就麻木了。而他也深知經過塔利班的洗禮,這裡已經不再是他當初的樂土。
在阿富汗的蒼涼面前,張愛玲紀錄的上海每一刻鐘都是小確幸。
《12猛漢》的武戲固然優秀,但文戲處處透露文化差異的玄機。
其中一次主角和北方領袖的爭辯。北方領袖直球挑釁:你會那麼畏首畏尾,深怕犧牲,是因為這場戰爭對你來說只是工作任務。當你回到美國,有大好的生活在等著你。
而我們是戰士,這是我們的家鄉,我們生活在此,無可逃避。

和朋友討論了許久,結論是,和回美國有舒適生活相反,在戰事連綿的伊拉克,大部分人對生活是絕望的。無論哪一方軍閥打贏了,戰爭也不會停止。如果活著沒有希望,那又怎麼會害怕犧牲。
這部片的結局和歷史上的伊拉克戰爭一樣,但是勝利了之後呢?
我們都知道中東沒有變安寧。ISIS也在21世紀初逐漸被培育,不是沒有改變,而是變得更糟了。
就是⋯⋯滿沈重的故事和正在發生的現實。
我們不理解中東人也很正常,台灣人就算閉著眼睛亂投票,也不會發生內戰或大型械鬥。開完票又是平和的一天,意外落馬輸了選戰的大黨候選人烏紗帽還在,還是可以回到原本遲到不扣薪的快樂職場(呃
就算在城市物價偏高,也不至於餓死。
生病了享有幾乎免費的高品質醫療。
所有人年輕時有國民義務教育,老了有綑綁選票的年金。
觀念親中的人也只是說說,沒有人真的願意為投入祖國。

因為我們過得很幸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