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摸旬瘖小手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關於蝗災的討論和ptt蝗蟲文的逆風碎唸。

先說結論:
(1) 台灣不用怕這次蝗災,但也不用期待中共被蝗蟲吃掉。
(2) 蝗蟲可以吃

在非洲和中東發生蝗災時當地人就會抓來吃。

至於口感部分外殼比較厚可以用炸的讓它變酥脆,或是曬乾磨粉再做成料理

至於ptt說的氰化物...先說人體的LD50很高。討論下收。
latest #10
接下來是我系友群組裡分享的資訊重點
1. 沙漠飛蝗的四大族群主要危害非洲與中東,牠們的遷移路徑人類從1970年就已經知道了,沒事不會跑到別的大陸去。
2. 與其越過喜瑪拉雅山脈進入中國,比較可能進入東南亞。
3. 就算新疆有飛蝗,應該也不會是非洲或中東過去的。
結論:台灣基本上不用擔心,也不用指望中共被蝗災吃掉
補充 4. 台灣過去發生的蝗災屬於菲律賓來的東亞飛蝗,澎湖好像發生過條背土蝗的樣子
沙漠飛蝗要來台灣,幾乎不可能
先說一下我的直覺吧,人體的LC50很高,不太可能被蝗蟲毒死。(我印象中人體本身就會產生微量的氰化物,但這待查)
群居性昆蟲分泌的有毒揮發物質除了驅敵的用途,同時經常也是做為費洛蒙使用。
沙漠蝗蟲分泌的氰化物作為食毒性的強度實際有多高,有待確認。
氰化物分泌方式、累積部位在哪裡?移除的可能性? (thinking)
立即下載
1. Seidelmann的研究表示PAN只存在雄成蟲體內,而且主要分佈位置在翅膀及足部,這顯然與Wei (若蟲亦產生PAN,以頭部、胸背板濃度最高) 的研究有些矛盾,不過Wei的分析對象是若蟲 (為什麼不測成蟲?)

若依照S的實驗結果,只要把雄蟲的翅膀和足去掉,應該就可以放心吃了! (worship)

2. 先不管前面矛盾的部分。S的行為實驗印證了我前面說的費洛蒙說法,不過它的功用特別,只有雄成蟲對PAN產生明顯的驅避行為,S推測這是雄成蟲用來分辯性別的方式。所以遷移型的雄成蟲不能分辨雌蟲與非遷移型的雄蟲,會試著與非遷移雄蟲交尾
3. HCN的揮發性好像很高 (thinking) 安全資料表上面是列為極快速(揮發) 。用晾、曬乾、或烘烤之類的方式去除蟲體內的HCN搞不好也是可行的 (thinking)
(其實PAN的存在不一定能完全代表HCN濃度就是了,因為蟲體內儲存前驅物(PAN)和轉化、分泌的位置不一定相同阿。但我找不到測試蝗蟲HCN分泌部位的研究。)
大概4J樣
說實話,我就是看那篇被到處轉的ptt文有點不爽,雖然不敢說他給的是錯誤資訊 (指昆蟲生理這邊,文章裡提到的歷史人文和地科資訊正確性我就不清楚了),但誤導性還是比較強吧

裡面只說蝗蟲會產生劇毒物質HCN,卻沒提到劑量和分泌形式等問題,現在一堆人看了文章開始以為人吃了飛蝗會死掉 (樹薯也有含氰化物阿!!!!)

談台灣歷史上的蝗災,也沒說明蝗蟲的物種、族群的來向和現在危害印度的沙漠飛蝗完全不一樣,一堆人覺得蝗蟲要飛過來了

偏偏這種文章很受歡迎,發文者還被吹成蝗蟲系
阿阿阿~好討厭這種半套的科普文阿~~~
實在有點越看越不爽(p-crying) 把禁轉解了
@sandykill - 昨天這篇,從頭吐槽到尾但好懶惰懶得發噗吐,今天繼續看到所以 從一開始的「落單的...同推順風文
我化學太爛,原來HCN油炸就能分解,那還怕個p阿

我想吃鹽酥蝗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