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5 says
5 years ago
索拉里斯星 對我來說像是填空題的小說,讀的時候要代入自己的經驗、類似的想要逃避的回憶,才會覺得可以繼續看下去。不然會覺得故事飄在半空中,不知道為什麼裡面的人會這樣反應。因為小說幾乎沒有花什麼篇幅去構造這些角色,對於主角 Kevin 與 Rheya 我們所知甚少,其它人更不用說,但小說對於他們遭遇記憶中的人物的反應,描寫了很多段落的細節,所以小說不再是邀請我們進到一個角色裡去體驗他的經歷,而是邀請我們拿出一部份的自己,放到這個故事裡,去想像我們會有什麼感受,做什麼反應。
pm5 says
5 years ago
這個手法也不是這部小說才有,有的故事用的多,有的故事用的少。放在科幻故事裡,用的好的話,就可能引導讀者去 extrapolate 這裡的世界觀。在 Solaris 這個故事裡,extrapolation 其實可能是一直碰壁的,因為故事就是經營這樣的設定:你要研究這個像是一片海的對象,它就一直改變行為不讓你研究;你要把那個從回憶中走出來的人殺掉,他就會一直回來找你;你接受了這個人,跟他相處下去,他就一直悲傷痛苦想要自殺。故事裡重覆好多少這樣的情節,暗示我們往「如果這樣還是不行,那你會怎麼辦」去想。到最後,我們可能都是結果論者,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選擇了總體效用最大的那條路。這可能就是對 Stanislaw Lem 的作品經常有「帶有哲學意味」的評價的來源。
pm5 says
5 years ago
「哲學味 != 哲學」,一如「硬科學味 != 硬科學」。
pm5 says
5 years ago
我覺得 Roadside Picnic 也是這種「走投無路型的開放式結局」,但 Solaris 的過程好看多了。另一個看點是「索拉里斯學」的構造。很有趣,相對於角色構造的缺乏,小說花了超多篇幅在寫一百多年來人類對 Solaris 做過的研究,以科學家人名和假說的格式,像是文獻回顧一樣寫出來(因為主角就是在讀文獻回顧)。這樣的 infodump 本身是上面講的「走投無路感」的一部份,另一部份當成空想科學來讀可能也是蠻有趣的,雖然我後來讀的時候都跳過了。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