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漢肺炎爆發至今已經半年過去了,這樣子黑暗的時期到底何時才會結束?我想大概是最多人想問的問題了。首先還是得貼一下這張經典的圖:
如果您有關注這幾個月以來全世界的確診人數(當然不能完全代表實際感染人數就是了)變化,會發現第一波特別可怕的高峰已經過了,也就是說,迎接著全世界的將是一波又一波的小高峰,遺憾的是,
考量這病毒本身的特性、以及必須維持人類生活的一定活動範圍,這是完全無可避免的。
之前我也提過,當哪天台灣開放了國境,也必然會經過同樣的過程(甚至我們可能都還沒經歷真正的第一波高峰),只是我們現在有足夠的工具去盡量壓低曲線的高度罷了。那麼硬撐著、不開放國境呢? 當一個病毒將會流行至少1.5年的前提下,相信身為狹小海島國家、內需市場極度有限的我們,很快就會面臨到非得逐步開放國境的困境(若政府沒感受到危機,就不會在擔憂的聲浪中拋出開放商務人士的政策了)
太陽下無新鮮事,這次的全球性病毒爆發絕非人類史上的首遭,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人類早已經歷了數次全球災情,西班牙流感、香港流感...一次次的爆發也讓百萬人喪命,最後的結局呢? 如同上述所言-在一次次的大小高峰後,最後在兩~三年後逐漸消失。那時候的甚至沒有足夠的疫苗技術拿來對抗,更沒有幾種藥物能拿來用,只能靠各地一次次的公共衛生政策來度過艱難的時期,等待哪天疫情自然消退。回來看這次的武漢肺炎,在全球間的交流遠比以往頻繁、產業活動更加互相依賴的狀況下,加上人口老化等因素,比歷史上的數次疫情更快速、更廣泛的傳播幾乎是註定好的結局。加上病毒的特性(不斷突變,傳播力逐漸加強-儘管這是歷史上數次都有發生的事、並非這隻病毒特別厲害特別屌),才會讓看似醫療發達的現代仍然遭到重創,疫情至今仍不見停息徵兆。
2. 那麼人類有什麼可以至少讓疫情越短越好的方法呢?
當然人類也沒白活這幾十年,只是不變的是,公衛和醫學仍然是我們可以期待的唯二策略。先來談公共衛生,這次台灣引以為傲的口罩和社交隔離政策,其實早就不是啥新穎的方法,一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爆發時,早就留下了無數歐美民眾戴著口罩、社交距離的照片記錄,這些政策也成了最後撐過疫情的決定性因素(畢竟沒太多醫學的輔助)。儘管在新興的公衛方法-例如疫情調查和朔源,世界(尤其亞洲國家)已經發展出、並且實際達成了更加完整、有效率的作法;但個人覺得人類真正的進步在於,能更快地從過去和現有的資料中,判斷出現在的情勢在哪個階段,藉由「預測」、提前作準備和下一步政策的規劃。
舉例來說,透過各國的數據(包含社交網路、搜尋引擎等使用量)分析,專家推測疫情的小高峰可以在大約三週之前發現端倪,並且在採取「非藥物介入政策」(實施社交隔離! 加強衛生習慣宣導! 環境消毒!...)以後,五~六週後就能有顯著的效果,試想如果政府妥善運用這些新穎的知識,不就可以更快地撲滅剛要燃燒起來的星星之火嗎?
這時候就該來談談鄰國日本了。相比歐美眾國,日韓已經算是在口罩、社交隔離政策等基礎衛生習慣上接近台灣覆蓋率的優良體質國家了。在4/7宣布緊急狀態,到5/25全國解除的一個半月期間,日本捱過了第一波大高峰。在一連串「自肅」政策逐步解封之後,近日來全國的感染人數又逐步攀升,於是國內外(台灣總喜歡跟著喊燒XD)呼籲停止開放、再次進入自肅、甚至緊急狀態的聲音再度掀起。我想有基礎概念的人都知道,解封必然會帶來疫情的反彈,然而
再次的封鎖真的是必要的嗎? 我們先來看看最近的統計數據:
特設サイト 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 感染者数データ|NHK
就算加上病發到重病化、甚至死亡的約莫一週時間,顯然這波反彈式的確診人數攀升,至少並未讓死亡率跟著上升,若有心研究,不妨再去看看厚生省的醫療資源統計,便能發現被認為現階段災情"慘重"的東京區,其醫療機構的資源仍然保持著有餘裕的狀態(雖然日本有比台灣更充足的"輕症隔離旅館"空間,但實際上現今大多數的患者仍會住進醫院)。
不說別的、單純討論死亡率這點就好,我們可以推測,和第一波高峰比起來,日本在這一波的高峰下或許有了以下的變化:(1) 醫療的資源維持更加寬裕(可能來自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更快速妥善、這段期間的資源整備擴充、新的知識讓輕重症分辨更準確) (2) 醫療新知發展讓重症化病人的預測和治療更有把握 (等等談) (3) 染病的族群偏向年輕 (當然是一大因素,但考量到這些年輕人大多輕症,要他們都不會回家傳染給中老年的家人也不合理) (4) 技術進步讓確診更加快速、配合疫調等等政策執行更快更有效率...。(同樣的道理可以運用在歐美部分國家的死亡率下跌情形)
在這樣的指標下,如果您是政府,會選擇將公衛政策中最難執行和達成的社交距離 (就是所謂「自肅」、「封鎖」...) 拿出來執行嗎?? 我想不會吧。所以先從加強衛生習慣宣導、加強疫調和患者管制下手,才是比較合理的做法。同時,把重要的經濟、民生部門一起找來共擬政策推動的時機,也是更務實的做法-畢竟防疫所犧牲的成本,就是這些層面。
題外話。
在醫學上有種治療方法是:觀察(Observation),它也是大家近來耳熟能詳的支持性療法的重要一環。簡單說就是,我什麼治療都不給,但是定期追蹤你的狀況,無論是問問症狀、或是各種檢驗檢查,如果發現了什麼異常再做處理-譬如某次看醫生他跟你說肺部X光發現了某某異常,但是三個月再回來追蹤一次就好了,這就是所謂「觀察」的做法。同理,政府有時也會採取這樣的措施-按兵不動,直到狀況到了某項標準以後再行動,原因不外乎太早行動會讓得到的利益和犧牲的成本不合比例。我想說的是,並非一出現什麼變化就得有相對應的處理才是對的,有時候先行觀察一陣子,反倒是符合整體利益的作法。
但是反過來說,什麼時候得有所警覺,得更積極地推動強制性的政策呢? 就是嗅到重症和死亡人數開始要無法抑止地攀升的氣息時。西班牙流感爆發時,死亡人數最多的反倒不是第一波、而是在該年秋天的第二波高峰。重症、死亡率突然上升的原因除了感染人數變多、醫療超載以外,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病毒本身的變化,在某些例子中,經過變異的病毒會使原本感染過的人第二次感染、並且產生遠比第一次嚴重的症狀。因此,政府對於疫情態勢的觀察,決不能有絲毫的鬆懈。
3.那從醫學的角度來說呢? 難道到現在還沒什麼新的發展嗎?
這個答案恐怕是憂喜參半的。這裡先回答疫苗以外的新發展。
(必須先說的概念是,目前科學家拿來做實驗的藥物或療法,幾乎九成以上都是已經存在的舊藥或舊療法,只是改在這次的病人身上試試看有沒有效,而不是特地針對這次的病毒研發什麼新藥之類的)
憂的部分是大家引頸翹盼的所謂特效藥依舊連個影子都沒看到。目前最有效的藥物,僅止於「似乎」能讓輕症病患痊癒得快一點點(而且這些藥物在亞洲人身上看起來效果非常差...)。
喜的部分是,除了提供快速診斷的快篩,已經被一些主流國家應用得越來越上手(台灣就相對落後了...);同時,在可能轉成重症、以及已經重症的病人身上,大家逐漸找到了更好的應對方法。首先,可以藉由檢查一些指標,提前抓出一些之前莫名其妙突然重症化的病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降低重症化和死亡發生的關鍵;第二,在一部分重症的患者身上,有些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法目前看起來確實有顯著的效果。於是我們可以期待,在醫療負載逐漸減輕的如今(當然還是只有部分國家在恢復期,有些國家仍處於水深火熱的煎熬中),醫學能讓往後的死亡率和重症比率,恢復到這個病毒的正常水準。
話雖如此,醫學至今依舊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而且還是註定"現在"回答不了的問題-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所謂後遺症。這大概是眾多媒體混淆一通的概念,不少人直接和併發症搞混。例如就目前已知,大概十分之一的「住院患者」(歐美的研究所以大多都是中重症以上),會發現有心臟的相關損害,這是所謂併發症,但病好了之後會不會影響到未來的構造或功能呢? 這就是後遺症了。遺憾的是,後遺症需要時間來告訴我們,意思是有些殘留下來的症狀/傷害,可能在痊癒兩個禮拜後仍然存在,但是三個月、六個月以後,就可以自然恢復到一定程度、甚至正常了。
(另外一個相對讓人憂心的後遺症是味覺減弱/喪失的問題,這個症狀的個體差異更大、意思是有人兩天就好了,也有兩個禮拜、甚至長到一兩個月仍然嗅覺減弱的案例,目前醫學對於預測和治療都是豎白旗投降的狀態...)
至於至今仍許多人說的「肺纖維化」呢? (其實正確的說法是肺部受傷後的Scar現象-可以想成是傷口的結痂) 疫情初期發現的纖維化主要是在死亡的病人解剖後看到,其他則大多在中重症後的病人,才比較容易在痊癒後的肺部檢查看到相對多受傷發炎後的痕跡,但是這些痕跡多久後會復原、或是能復原到什麼程度,會不會影響到未來的呼吸功能,都是要再探討更久的問題-別忘了,現在所有報導中出現的「結論」,只不過是三、四個月的結果而已。
其他像是「六成中重症患者出院後一個月仍然有複數個症狀」這種報導標題(可怕的是台灣媒體還不會寫完整...),雖然是事實,但其實和以往的其他病毒是類似的,並非這個病毒特別可怕。
4.疫苗呢? 全世界的救星疫苗如今又如何了? 疫苗上市不就有救了?!
簡單一句話,至少到明年中為止不會有結果。
為了有興趣的朋友,我先聊聊疫苗的相關概念和發展現實狀況...(沒興趣的朋友看結論就好了XD)
什麼是疫苗呢? 打個比方,今天有隻小熊維尼要攻打過來,身體這個國家會有好幾種阻止/解決它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派出部隊、製造砲彈,來幹掉敵人。那麼如果是一個從來沒遇過維尼熊的國家,要怎麼防止他們以後被維尼攻打成功呢? 所謂的疫苗,就是先做出和小熊維尼相似的雕像-要不就是把它的手腳剁了、讓它傷不了人,要不就是直接做出一個像它的某個身體部位的雕像-然後拿給國軍看,讓士兵們演練一下,製造出可以順利打垮維尼的武器,同時-也是關鍵,要有一些軍官長,負責記住這些維尼的特徵,以確保下次維尼真的攻打過來時,能迅速訓練出一批一模一樣的軍隊,把敵人幹掉。
所以疫苗成功與否,有幾項要素是關鍵: (1) 和維尼熊相似的雕像不能做得太爛,不然給士兵看了以後他們也製造不出能足以殺死維尼的武器 (2) 國軍必須要有足夠的軍官長負責記住維尼的特徵,以後才能訓練出軍隊 (3) 維尼熊不能突然變成巧虎,不然會認不出敵人。
簡單來說,科學家做出來的疫苗要經過至少三個階段的測試,就是為了檢驗前兩點是否有成功。這三個階段分別是: (1) 先找一小撮人來打看看,確保至少不會打了之後反而死人或留下後遺症 (2) 找更多的人來,打了之後同樣觀察有沒有害處,同時抽血觀察身體有沒有製造出足以對抗病毒的武器-抗體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還會等待足夠的時間,定期試驗看看,究竟有沒有負責記憶病毒模樣的免疫細胞,但是因為現在疫情嚴峻、這個步驟為了省時間會被省略....) (3) 最重要的階段就是實際上陣,找不同人種不同年齡...的人們來打看看,然後放生到有疫情的人群中,追蹤一段時間(這就是最花時間的階段了!!!),再來看看打了疫苗的人是不是真的比較不會被感染。
聰明的您肯定發現了台灣在這時候會遇到什麼問題-沒錯,國內的環境可是做不了第三階段的測試(因為現在沒有疫情)...意思是就算疫苗做好了、抽血也得到了有效的報告,實際上給台灣人用了以後到底有沒有效(甚至連究竟安不安全)都是個大問號!! 所以當大家引頸翹盼的疫苗真的上市之後,你說台灣人真的就能放心地大開國門,歡樂自由行了嗎...其實說穿了不過是在進行沒做完的第三階段人體實驗而已。
而且目前看起來最有希望的外國疫苗,抓來做實驗的依舊以歐美人的比例較多,用在台灣人身上甚至連第二階段的疫苗安全性都必須受到質疑。更別提要是一切順利,明年中真的上市了有效的疫苗,會不會到時病毒一個華麗突變,疫苗就沒效了呢...只能說、天佑世界了。
轉換個心情來關心一下目前世界上疫苗的發展進度。最有希望的美國,當初各個頂(ㄧㄡˇ)尖(ㄑㄧㄢˊ)的藥廠做成的120幾種,現在只剩下寥寥五種要進入第三階段的測試了,以上說的最快明年中的時候上市、就是假設這批疫苗在幾個月的試驗之後,當真有效而能成功大量生產、上市。至於台灣自己的國產疫苗嘛...前陣子好不容易吵完要抓幾個人來做第二階段的實驗,正在如火如荼進行ㄋ。
5.所以在這樣的疫情下,我們個人能夠幹嘛...?
其實前面都可以跳過,看這點就好了。以下是來自我個人的ㄧ些小建議:
(1) 維持衛生習慣!! 視情況戴口罩、勤洗手,絕對是開放國境後會再次拿出來拚死拚活宣導的政策,那麼何不現在就先養成習慣呢,做了還能預防其他疾病呢。
(2) 要保持社交距離嗎? 基本上就聽政府說的做吧。倘若不相信政府,那就只能自主提高執行的標準了。(雖然依照目前台灣國內的疫情狀況,確實頗沒必要做成現在這個程度的社交距離政策...)
(3) 維持好的身體狀況,開始去體檢。(雖然河道上應該是以年輕族群為主...但更重要的是提醒家裡的中老年人去定期健檢,盡ㄧ切努力監督他們控制慢性病。記住,太多毛病的人如果染病了,有些狀況是醫療束手無策的。同時、疫苗本身在老年人身上天生就會更沒效)
(4) 心有餘力可以多關注最新的疫情發展,聽聽報導中專業的分析,才能減少多餘的恐慌。 (有能力的朋友最好能看國外的報導...台媒和名嘴太多不負責任的唬爛說法了)
~~~END~~~
有任何疑惑歡迎提出來討論~小弟盡綿薄的知識回答你QQ
我沒有疑惑,只想說星期五晚上經過鐵軌下的居酒屋找地方吃飯,每間店都是三密爆滿狀態跟臺灣的夜市一樣,大家好像都不太擔心,這個景象是最讓我害怕的原因。最後我外帶了肯德基回家吃☺️
youchan: 除了自己沒這麼衰不會中獎的僥倖心態以外,或是覺得知識不足以知道中獎了會有什麼後果、自然就不怕,要不就是明知道中獎了會怎樣、但是不願意捨棄原本的生活(弊>捨棄生活得到的利)
另外就是我得了不影響別人就好的迷思,但其實傳染給別人的話常會被幹爆、尤其是日本台灣這種地方XD
不過我倒沒覺得這樣一定是錯的就是了,疾病說到底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躺一個禮拜就高機率回復、以後還可能不必再得的話,選擇過原本如常的生活也是蠻符合人性的行動就是了。要不要承擔風險就是個人的選擇,雖然這選擇顯然也會影響到周遭的他人...
哦哦有件重要的概念忘了說,就是“感染過一次的人、仍然可能得第二次!”
最近的研究告訴我們,痊癒的人身上的抗體(對抗病毒的武器)大概2~3個月會大幅下降甚至消失,這件事如果再加上「記憶細胞(就是上面說過會記住敵人模樣的軍官長)不足/缺乏」的事實,就代表著第二次病毒來的時候,身體依舊不足以對抗病毒,因此仍然會再次被感染。
如果這件事屬實,等待著大家的疫情只可能更加漫長...
最後要說的是,我發這篇文的目的絕非告訴大家病毒多可怕、需要多努力去防堵、誰讓病毒擴散了就是罪該萬死的老鼠屎,反而是(對台灣人來說)在可預見的不遠未來裡一定會受到超過現今階段的影響,封鎖和防堵都不過是短暫且暫時的計議而已。如何對現狀有更多理解,然後去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才是現在該努力的目標。
每天看到「現在還敢去哪裡哪裡簡直是趕著去投胎!」、「哪裡哪裡又新增了多少案例,那些罪魁禍首是想拖大家一起下水嗎?!」這類的言論,都覺得不如每天好好花個十分鐘看一些正確的報導,多多瞭解這隻病毒和疫情實際多了XD 畢竟一邊罵疫情的擴散 一邊卻不在乎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管理,其實根本是本末倒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