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因為《牧羊卷》相對來說比較不普遍?《梅妃》卻是李世濟改版後一直傳到現在的版本,大概就要比較跟隨李世濟的路線吧。
看了完整版(基本是瘋狂兩倍速)就明白為甚麼通常只演〈席棚會妻〉一段。
傳統的老戲,唱段比較分散,交代的口白部分很多,不經不覺就一個半小時。
前半大概只有磨房、牧羊唱段比較集中。
即使是〈席棚會妻〉,要交代的地方還是很多,篇幅只有一半是唱段,其他口白的部分也不見得特別出色(但大家就是習慣看丑角耍嘴皮子吧,可能現場效果會比較好些)。
總而言之就是劇情不錯,但還是普遍京劇老戲的風格,主要就是聽唱(這部戲來說我還嫌少XD),還有丑角如何發揮吧(個人是不太喜歡所以也就還好)。
芳艷芬:趙錦嫦(粵劇的「錦棠」都是男子名居多,改了字還要特別加女字旁XD)
麥炳榮:朱春登
半日安:何氏(朱母)
譚蘭卿:宋氏
馮峰:宋成
林家聲:朱春科
劉少文:李仁
張生:朱允武(京劇作「朱英元」)
少新權:趙斌(原聲中彷彿沒出場,估計是趙父?)
導演, 龍圖.
編劇, 龍圖 ; 監製, 關家柏 ; 製片, 關志堅 ; 撰曲, 潘一帆.
(難怪一聽這麼好聽,編導撰曲都是一流,演員更不用說)
幾點改動:
(一)
朱春科早拋家出戰,後向朝廷求援,遂要朱允武上陣,錦嫦遂勸夫代叔從軍,報國求名。
京:春科沒有出戰,宋氏為免兒子代父出戰,遂請春登一家到來,暗示春登應代叔從軍,乘機奪產。朱春科後為尋訪春登下落離家,後尋得春登,投軍同行。
改錦嫦勸夫出戰,一來可能為宋氏開脫(原聲宋氏沒有刻意相逼春登代叔從軍,因錦嫦勸夫、春登出戰,才起奪產之計),二來下啟朱母與錦嫦的矛盾,三來春科前面可以不出場(電影可能有,但原聲沒有),以戲論頗好,但賢良得過份。
(二)
宋成乘春登路上酒醉,推其墮海。(比京殺人不遂依然假稱已死合理一些)
(三)
朱母形象大幅改寫,增加矛盾衝突、塑造錦嫦苦情形象:先埋怨錦嫦勸夫從軍、後誤會錦嫦勾引宋成(原聲沒有收錄,當與京宋成挑引錦嫦類似),又加入乞貓飯情節,突顯錦嫦之委屈
(四)
後段酌加春科戲份。
(五)
加入太師一角,邀請春登全家搬離舊居,後春登於太師宅邸捨飯,與錦嫦相遇。(京劇席棚仍在朱家,細思或有犯駁之處)
(六)
春科代母受責、宋氏痛改前非。(京宋氏見錦棠婆媳重回,馬上投井而死)
乞飯更安排朱母責打錦嫦,宋氏借朱母之誤會游說朱母讓錦嫦改嫁,惟錦嫦堅拒,遂趕二人離家牧羊。
芳姐唱段:【浣紗溪】(磨房前)、【歸時】(乞飯前)、【禪院鐘聲】(乞飯)、【街頭月】(萬里琵琶關外月小曲)連反線二黃(牧羊)、【流水行雲】(認夫與麥炳榮、林家聲合唱)
總覺得電影也會有段落交代朱母向錦嫦認錯的,沒理由浪費了芳姐和半日安。
另一點有趣的是蝦丸湯飯變了水餃XD。
因改春登遷居,也刪去婆媳哭叩靈位致使碎碗的小節,純粹是失手。
趙斌確是趙父,交代「我嚴親趙斌退隱泉林」,也可能令觀眾不會質疑錦嫦為何沒有投靠娘家,當是退隱不知何處吧,原聲結局趙斌亦似沒有再出場。
朱春登甫回鄉尋仇,也改為李仁於最後認出宋成,春登才知宋成為害其墮海之人,遂殺之報仇。(此處合唱【連環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