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讀書時習慣選一句話摘錄當作筆記或閒聊的開頭,六月讀《太陽的血是黑的》選的是「『記得』這件事,正緩慢而明確地,改變著我。」

當時也回顧朋友的感想文,她選的則是「讓生活得已繼續的,正是這些遺忘。」 #然而這是德文噗
白茶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關於遺忘與記得,我想起前幾天德文課上提到的一個字:Erinnerungskultur。自 s 前後可以拆成兩個部份,後半「Kultur」與英文的「culture」同源,前半的「Erinnerung」則可大約對應英文的「memory」。照字面上,也幾乎是 Google 提供的翻譯,就是記憶 / 記念(的)文化。
白茶
5 years ago
Erinnerungskultur 的維基副標為:個人與社會如何處理他們的過去與歷史。英文頁面在定義下進一步寫道:旨不在於客觀歷史知識的呈現,更要緊的是社會與個人當今對於過往的歷史背景因素的認識。

我想起策蘭的「讓過去成為此刻」。多數時候,Erinnernungskultur 對應的中文是「轉型正義」。
白茶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如果將「轉型正義」的維基換成德文頁面,也只會得到英文的「Transitional Justice」,並沒有完全等同的德文。轉型正義在德文有兩個常見的對應詞,分別是「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和「Vergangenheitsaufarbeitung」,一樣可以自 s 前後拆成兩個部分。

前半是同一個「Vergangenheit」意為過往(past),而後半「Bewältigung」是克服,借用精神醫學上創傷處理的字與義;「Aufarbeitung」則意近於重建,是對過往的還原,探究與調查。
立即下載
白茶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蔡慶華在《邪惡的見證者》自序中也對這兩個詞略有所述。它們並不相等,分別指明一個方向。
白茶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只是想沿著 Erinnerungskultur 整理一下,結果因翻譯力太破爛不堪花了太多、太多時間在把維基寫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