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巷弄裡的雪花
5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讀嘛讀嘛
#台灣推理
在分不清淚水還是雨水的季節裡,為你撐傘、與你同行——讀既晴《城境之雨》(未讀可入) | 戲雪 - voc...
國民偵探張鈞見,強勢回歸!
關於雨,大家想到什麼?詩意,還是失意?
《城境之雨》是邊緣人的詩篇,是四則發生在台北的社會故事;拿掉靈異玄幻,加強現實,帶給我們的,點點雨滴,落在心頭,卻是力道萬鈞。
#既晴
#城境之雨
#沉默之槍
#張鈞見
#好書推坑
#短篇連作
#方格子
#讚賞公民
latest #20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本文首發於讀墨,因為刊登限制的關係,有刪修字數並且要兩週後才能全文轉載。
【讀者舉手】是雨也是淚的季節裡,為你撐傘同行——讀既晴《城境之雨》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方格子的版本多了個人碎念和幾句講座問答,以及藏在霧化圖中的劇透XD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以下是心得正文
立即下載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通常我寫心得會先看一下其他人的讀後感,可是這次《城境之雨》雖然挾千鈞之勢而來,出版一個月至今,我竟然沒找到半篇全書的心得(只有單篇舊版作品的),難道我要當第一篇嗎?這下讓我壓力很大,我猜大家應該跟我的狀況一樣,怕沒寫好會愧對好書,特別是這次我除了不洩露謎底之外,也不想提到任何劇情,那這樣能寫什麼?不管,我還是冒著文章被嫌棄的風險,來拋磚引玉吧。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首先是閱讀過程,明顯能感受到作者對字句的講究,讀得出成品經過百般修整(作者有云:「我不喜歡寫廢話⋯⋯最好節奏快一點。」),因而閱讀時的態度也不免恭敬起來,只差沒捧著讀(笑),也因此在撰寫本書的推薦心得時,不自覺地更戒慎小心,畢竟面對如此精雕細琢的作品,深怕一不小心就多嘴了,我連摘錄內容都怕劇透,最好是由讀者自己來領會作者的用心和巧思為上。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其次是《城境之雨》有種伴隨親切感而來的警世意味,有著強烈的現實感。
寫實是描寫真實,現實感則是進一步讓人覺得就發生在周邊甚至面前;小說本是虛構的產物,頂多寫實,何來現實?這也就是本書厲害的地方之一。
以下分為幾個部分來談。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一、在地風味
台灣的街道、台灣的生活,還有穿梭其中、為人排憂解難的正港台灣人張鈞見。
在「穿街過巷求一探:談既晴如何打造『國民偵探』張鈞見系列」講座中,曾聽台上講者討論台灣推理小說本土化的發展,除了使用台語、加入台灣元素、把舞台設定在台灣之外,既晴更提到他直接把主角的人設台灣化;我立刻回想張鈞見的性格行事,果真「台灣」,從沒想過還可以這樣的,讓人既驚訝又佩服,難怪覺得熟悉。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二、考據寫實
從偵探的工作內容到車禍的偵辦流程,詳盡到像是真實的。
不知道大家在讀國外偵探小說時,有沒有遺憾裡頭的律法和辦案流程無法直接套用在台灣來理解?本書中,〈疫魔之火〉的火場鑑識、〈泡沫之梯〉的事故處理、〈蠶繭之家〉的詐騙手法等等,都是針對台灣現況而寫,可以說跟我們休戚相關,相信大家讀了之後,多少能降低風險,假若不幸遇上,有了基本觀念,處理後續也能比較順利些。總之,那種隨時可能用得上的感覺,可是貨真價實。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三、即時寫作
今年初開始的武漢肺炎疫情,在故事中同步發生。
本書第二篇〈疫魔之火〉,讓我第一次見識到「故事和現實同步進行」的寫作方式。作者說這篇原本只是單純寫夜市火災及密室殺人,但一直覺得還少了點什麼,後來才靈機一動加入正在發生的疫情相關,只是來不及拿掉密室,沒能讓作品更聚焦,但我個人是覺得現實感已經夠強了!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除了以上三點,還有一點,可說是舊讀者獨有的體會:熟悉既晴的讀者想必知道作者以往的作品在驚悚之外還有許多神祕的元素,而相隔十年之後,作者有意識讓這次的新作去掉顯性的類型風格(但本質仍然是精確的類型),呈現出來的結果,使作品更現實化、更貼近社會脈動,這些相信舊讀者們更能明顯感受到。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此外,作者還說他想寫「明明是短篇,讀完卻有長篇感」的故事。
我覺得很成功,無論是單篇的斷點留白所帶給讀者的反思,或從全書來看。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本書的篇章順序:
一〈沉默之槍〉、二〈疫魔之火〉、三〈泡沫之梯〉、四〈蠶繭之家〉。
而在官方Q&A影片下集提到本書的寫作順序其實是:
四〈蠶繭之家〉、一〈沉默之槍〉、三〈泡沫之梯〉、二〈疫魔之火〉。
作者說讀者重讀時可以依照寫作順序讀讀看,比較不同時期的寫作方式。
關於既晴老師《城境之雨》10個Q&A【下集】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於此,我就很好奇當初是怎麼決定篇章順序的,畢竟這會影響到整個讀起來的感受和餘韻。是按照委託人的年齡或存在感嗎?是依結尾的力道嗎?是刻意讓女力層層遞進大爆發嗎?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後來揭曉:原來是考量改編影劇的關係,由〈沉默之槍〉首發,接著是期待之後影視化、具有時效性的〈疫魔之火〉,再把衝擊力最強的〈蠶繭之家〉放最後。不過這四篇初稿完成時間是2011、2012、2015和2016,每篇創作時間間隔都很長,當時作者是根據主題來設計故事,並非一開始就把編排順序考量進去的,而確定成書之後,作者想書名想了兩個月(驚),也是定案後才回頭微調各篇描寫雨景的意象。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光看這些細節,就足以明白作者的用心,無怪乎本書整體性如此之高,從書封、書名,到每一篇的內容,整體性高到我閱讀時沒發現這四篇其實是分開寫就,出書才收錄在一起。而且雖然沒有任何一篇叫做「城境之雨」,四篇串連起來卻完整詮釋了這四個字。真是完美,堪稱典範。(我小小說一句:城境之雨,其實也是鈞見之淚啊!)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我再偷偷分享一下講座當天的問答,看能否略解無法出席的晴粉之憾。
有人問:先有謎團,還是先為張鈞見量身打造謎團?
答:先想好故事,再為故事安排謎題,反而才能寫出獨一無二的謎題。
粉絲問:還會有像《獻給愛情的犯罪》這樣清新的作品嗎?
答:學生時期寫的才有學生時期的氛圍,現在應該很難了。
我私下問:陳小江還會出現嗎?
答:目前沒有這個規劃。
然後作者短時間內不會再出短篇集,會以長篇為出版目標,請大家拭目以待!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最後,容我原文照搬作者既晴談到創作時,讓人熱血沸騰的一段話:
這個過程是一場有挑戰性的冒險
台灣還有許多未被挖掘的故事
這些故事,有朝一日將成為未來的台灣人對這個時代的記憶
以上。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最後有微劇透的圖片要請移駕到方格子看了,因為霧化功能是方格子才有)
在分不清淚水還是雨水的季節裡,為你撐傘、與你同行——讀既晴《城境之雨》(無謎底無劇透)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讀完《城境之雨》之後,大家心裡想起哪一首歌曲呢?
請不吝與我們分享。
巷弄裡的雪花
說
5 years ago
LikeCoin - Reinventing the Like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