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 人在故鄉為異客

Notes from a Big Country: Bill Bryson
latest #60
回到台北半年, 別人都覺得回家應該是最輕鬆的事. 上周跟心理師談, 她很直接的說我沒有 comfort zone 沒有歸屬感. 讓我慢下腳步開始想, 周末跟另一位之前在美國工作的朋友聊, 她從美國搬去香港跟北京, 又搬回美國, 然後又搬去上海, 目前因為疫情停留在台北, 她就說, 當初我去新加坡時, 就已經跟我講了很多次, 美國住久回亞洲的, 會有很多適應問題. 但那時我沒把新加坡當家吧. 所以再看一次 bill bryson 的這本書, 很有感觸.
他在英倫工作時, 一直自以為是美國通, 比其他人都懂美國

但搬回美國, 他發現, 他不認識美國了
跟他一開始去 home depot 不會買東西, 我在台北去 seven 去超市, 也覺得自己像個外星人, 沒有會員, 也聽不懂什麼是載具. 我想很多店員, 都把我當成是陸配吧
立即下載
我有認真算過,我要進入comfort zone大概要2-3年,最少最少也要一年半,所以我覺得你才回去半年,還沒重新建立起comfort zone很正常,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說一定要做到什麼,重點應該是重新找到自己的步調跟習慣,不是建立,是找到,這樣想壓力會小一點
btw,載具在台灣是很常見的用字,店員聽不懂是他們的問題。
masterenfant: 哈哈 我想差異在於, 是在異鄉還是故鄉.

在新加坡, 我從來都沒去申請 NTUS 的會員, 在超市沒有就是沒有, 我外國人怎麼樣. 但在台灣, 人家就會覺得, 你是台灣人怎麼沒有或是不懂.

Bill Bryson 這本很多年前看過, 但當時沒感覺, 只覺得有這麼難嗎? 他還是住英國也是講英文的國家. 昨天又找出來看, 就比較有感覺. 他是搬回他父親的老房子, 一個他覺得應該是自己很熟悉的地方, 但以前都是父親在維修, 他都沒碰過開關電路等等
我念完書搬回台灣的時候,也是花了兩年多才真正搬回去。

不是說我跟美國的羈絆有多深,只是因為我大學就出去住宿舍了,四年念完直接出國三年,等於我七年後才搬回家,所以我就連搬回家都花了超過兩年才適應,你不要太要求自己
masterenfant: 謝謝, 我一直以為我的適應力很好, 讀書三年,搬過五次家, 但的確, 也是在加州買了房後, 才開始有家的感覺, 之前都是宿舍, 那種隨時說搬就可以搬家的感覺.
的確, 新加坡第一個租房, 我並沒有太強烈的家感, 但第二次租房, 可能有好好找, 那時也熟悉環境, 知道去哪買我喜歡的家具, 而不像之前都 IKEA 隨便用用, 就有家的感覺了
非行世界
4 years ago
我好愛Bill Bryson!!
bwmarvns: 我以前讀過他好幾本書, 他的文字夠酸夠好笑, 但昨天找出這本, 我發現, 我除了書名, 內容我居然全忘光.
之前我有發現過, 我看書可以重複看, 因為, 我會忘記, 或是我會自己編故事, 所以同一本書, 我每次看, 都像是一本新書
對了,順便說,我不喜歡建立comfort zone這個用詞,我比較喜歡用找到這個概念。建立有種太強烈的領域感而且很霸道,找到比較像是配合這個環境跟配合自己,兩者協調之後,找到一個平衡。

在那個平衡裡面你可以很自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跟自己喜歡的變動,但是這個平衡不會被打歪這樣
masterenfant: 我懂你的意思, 昨天我那位搬很多次家的老同學, 也講了類似的, 說又不是狗, 還要地盤喔

心理師其實沒有用 comfort zone 這個字, 我們都是中文對話, 這個詞是我先講的. 我還沒有想出一個比較好的解釋, 但我懂你的意思, 心理師也是說要找到平衡跟協調, 畢竟我有衝動類似過動的傾向, 所以在宅起來跟跑出去, 兩者都需要, 但如何平衡是我自己要去找到的
十趴 99
4 years ago
merging point?
LOL 喵同學
4 years ago
什麼是載具?
Q先生
4 years ago
arrays: 你的情形非常的普遍,很正常啊,就是以前常聽人說的reverse cultural shock. 我住美國夠久了吧(應該比你還久了)你說我就有把美國當成家嗎?坦白說我還蠻不確定的,我還是別人眼中,什麼都擁有的人哩。反而這幾年每年回台灣,每一次都覺得和台灣的連結更強烈,當然我知道這和搬回去定居/工作還是有差。但是純粹以生活來看,還有和年紀大的家人相聚,我就覺得再累我都可以去適應。
Q先生
4 years ago
我在美國有沒有好朋友?當然有。但那和台灣認識超過三十年的同學/朋友,還是很不同,那種感覺很難形容,但還是有差。
SoQueer: 我有把美國當家耶, 但我只是沒有把自己當成美國人, 因為我知道我就算拿了美國護照, 我的思考模式跟生活習慣 , 不是典型的美國人, 我也沒有想變成一搬的美國人. 這就是在 DC 跟 CA 比起來, 我在加州很愉快, 加州太多外地人, 大家可以各過各的生活, 吃自己愛吃的食物, 不需要跟別人一樣.

新加坡我也沒有想融入, 但我很喜歡我之前在新加坡的租房, 我有把那間當家. 我剛到新加坡, 放假會到處跑, 但後來幾年, 我都是喜歡找人來我家, 而不是約在外面碰
MikeHsu99: 那個名詞我不熟悉, 我只是又把 bill bryson 的書找出來讀, 讀了很有感覺
Florathecat: 我也不知道, 之前 tpe 才寫過一個噗在講吧

應該就是使用的信用卡手機, 我現在都直接說好點頭
Q先生
4 years ago
arrays: 所以和我比起來,你就真的是適應得不錯啊。是說我過得很台,在DC也不會過得很糟,但是和"把這裡當成家"還是有差別。那種差別我一直都有認知到,有很長一段時間並不會困擾我,但是最近幾年就開始會,可能和自己年紀,和工作發展的瓶頸,和家人年事已高.... 等等都有關。
非行世界
4 years ago
arrays: 我覺得他跟David Sedaris應該是影響我最深遠的兩個作家. 我自己覺得年輕時代寫旅遊跟人生見聞有受到蠻大的影響
bwmarvns: 我沒看過 David Sedaris 耶, 謝推, 筆記下來 之後去找來看
SoQueer: 家人年事高, 幾乎是所有海外遊子的一個包袱吧
Q先生
4 years ago
arrays: 而且我哥也不住台灣,現在被疫情一搞,我們還不能回去哩。(倒)
SoQueer: 台灣目前非常安全, 健保長照制度都很好 你先不要想太多 先考慮自己吧

喔 當初就是因為我跟我弟都不在台灣, 所以我父母符合台灣的長照計畫, 小中風的復原相當好

現在我搬回台灣, 我父母就不再能用台灣的長照了
Q先生
4 years ago
arrays: 回到你噗首說的"歸屬感",我這些年發現,它是會流動的。我出國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對於台灣並沒有那種所謂的歸屬感,反而對美國比較有,這幾年卻慢慢地反過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也不知道再過幾年,會不會又有變化。人生的事真的很難說。
Doris 淘樂司
4 years ago
arrays: 搬家/改變生活地方真的需要時間適應,歸屬感也很難強求。我當初從DC再搬到加州前半年其實很難受,在家工作所以沒有同事,在DC有親如姐妹的朋友們,到灣區又得重新適應,除了自己還有小孩的社交圈,學校認識的媽媽們都是多年之交也難打入圈圈.. 但是當初欣慰的是我家內向的先生和同事們打成一片,於公於私都好融洽,以前在DC完全沒有這樣的朋友/同事,算是最大的安慰。
LOL 喵同學
4 years ago
以前在DC不是有韓國人同事嗎?
andorisy: 有小孩, 更辛苦吧, 我之前聽過好些家長講, 說要在小孩十歲前搬家, 不然中學小孩更難. 不過我一直覺得加州是一個很容易讓外地人進入的環境. 我很愛 DC, 但在 DC 我就沒有太多本地人的朋友, 大多還是跟其它移民一起. 加州我碰過好些土生土長的白人, 他門從小就是跟各地移民的小孩一起成長, 很明顯可以感覺, 他們對不同文化的接受度很好
SoQueer: 我也不知道什麼是歸屬感, 只能給你一個網路隔空 hug
大家一起加油吧
LOL 喵同學
4 years ago
我覺得我在東岸結交的白人朋友比較多,加州移民太多了不容易認識到白人,哈哈
andrew_123
4 years ago
歸屬感就是對當地人事物都熟。我回台灣,想要買什麼還得網路上找一下才知道哪裡有賣
Florathecat: 哈哈哈 加州白人還是很多啦 但大部分也都是外地人.
我以前在 DC 交的黑人朋友多過白人朋友....
Doris 淘樂司
4 years ago
arrays: 交朋友真的是看機緣吧,我最早在南灣時真的沒交到朋友,記得有次請安定當時同事吃飯,(都是美國出生長大的亞裔)他們好像認定我是FOB所以對於我準備的菜色很意外,用餐時也一直討論哪些共同朋友是FOB,我當時可能沒自信所以也很不自在。在DC認識的朋友有剛好第一個孩子年紀接近,又幾乎同時生第二個孩子,那種革命情感很難取代.. 是呀,孩子到了中學更難搬家,小孩後來就好多了,我很積極加入家長會也是希望可以融入不然幹嘛找雜事做
andrew_123: 我在新加坡在台灣, 都是上網找東西, 還好台灣還是有家人朋友可以問, 就像上周我在找陳皮, 這種東西在美國的亞超很容易買到, 台灣問了一圈, 發現要去中藥行才買得到, 台灣本地食物不太用陳皮的

所以之前在新加坡, 我會混台灣人跟美國人的臉書社團, 因為很多我想要的東西, 本地人不會需要也不會知道 只有問同樣是外地人的, 才會知道
Q先生
4 years ago
arrays: 我的意思是,沒什麼歸屬感,並不表示生活就一定過得很糟或是不開心。我如果很想念台灣的種種,我也會立刻切換心情,想一下住在美國/DC的優點,也不會很難找到。我完全沒有去加入什麼台灣移民的臉書社團,也過得好好的,並不會覺得我的資訊非常缺乏或是少了什麼東西,更不會因此覺得無聊,頂多就是少了些買東西的折扣資訊,但那也沒什麼大不了。
Q先生
4 years ago
我現在回台灣,已經不再會去採買東西,回美國的行李箱比回台灣還空,已經好幾次台幣都花不到一萬元,比我住在美國生活費還低,只是看看朋友,家人,我就很開心了。
SoQueer: 我懂, 我過去五年在東南亞也沒什麼歸屬感, 但也覺得生活很愉快, 只是不時罵罵新加坡, 哈, 果然是一點都沒有想要歸屬感.

我加入社團, 是因為有太多太多資訊不足, 光是一個家裡網路搬遷, 你都不知道有多麻煩, 本地人很少搬家, 我問了好些當地同事 都幫不上忙, 但放到外派社團, 馬上一堆血淚分享. 結果之後我的新加坡朋友搬家, 還是我教他如何處理, 因為不是工程師來家裡拆, 而是要自己拆下去還, 然後全島只有六個地點可以還, 那些在各大購物中心裡的分店, 只負責開新客戶, 不負責關帳戶
至於採購喔, 我愛吃 每次回台灣都會買很多零食的回美國, 新加坡因為可以帶肉帶水果, 那就更誇張, 什麼台灣小番茄, 肉乾肉鬆跟一堆冷凍食品都帶過. 之前還固定帶 costco 的堅果回新加坡, 你都不知道新加坡的 nuts 貴得不像話, 還不容易買到那種沒有鹽的. 新加坡回台灣則幾乎都是空箱
至於美國回亞洲, 那可是真好買, 美國東西比台灣便宜阿,
Q先生
4 years ago
arrays: 住在美國的台灣人,很多人會去加入社團,我覺得就是在尋找一個歸屬感,一個熟悉的感覺、語言、話題、八卦.....當然也有很多資訊,我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這些社團超多會員。但是以我自己來說,我對於台灣的連結主要是家人,或是以前就認識的人。並不是社團成員這樣的背景,所以就沒加入。
Q先生
4 years ago
我的意思是,xx東西台灣採購便宜,每次都塞滿行李箱,這種對於家郷物資的執著,也是歸屬感的一種呈現方式。所以你現在在生活上看似遭受了很大的挫折,但是不必再塞爆行李,也是一種正面的收穫(我只是打個比方)
SoQueer: 說來好笑, 我是離開美國之後, 才去加入美國的台灣移民社團, 因為朋友們都在笑, 我是湊熱鬧才進去看, 是去看笑話的, 畢竟都在美國二十多年, 摸索得差不多, 甚至有時還很囂張, 覺得一些事情我比純老美知道的還多.

至於購物, 你知道嗎 好失落喔. 以前回去都會高高興興的買東西, 現在都不需要, 就不想出去逛街, 好無聊喔. 對於家鄉物資的執著, 我很嚴重, 所以這次心理師跟我分析, 在執著的部份 我只能點頭承認 有些東西我就是一定要用一樣的. 只是我的家鄉, 已經變成美國, 還好台灣有 costco, 很多東西都很容易買到.
還記得我剛回來, 到處找蠟燭, 我在美國已經習慣家裡點蠟燭, 回到台灣剛開始買不到, 還真惶恐, 還好七月份時 IKEA 總算進口了
巴 尼
4 years ago
原來我有Bryson的書,布萊森之英文簡史,滿有趣的,但還沒看完Orz...
克拉拉
4 years ago
arrays: 不曉得妳喜不喜歡香氛蠟燭? 不然現在有這個 可以去試聞了
aarro: 大家來讀書喔
sp048048: 那個是業配文吧? 之前找蠟燭時我有注意到那家, 好貴...... 我燒臘燭通常只是習慣性地去味道, 廁所, 廚房, 所以 IKEA 最划算, 一百的 tealights 小蠟燭才一百多台幣

GLIMMA Unscented tealights - IKEA
我去過微風南京的 Hoi, 就在 IKEA 旁邊, 店面的感覺的確不錯, 但我沒有打算燒那麼多錢, 同一棟樓裡 還有美國有名的 yankee 蠟燭店, 但我就只要這種最普通的 tealights, 像樓上 Q sir 講的, 算是我的一種執著
克拉拉
4 years ago
arrays: 我找不到台灣的官網,隨便抓一篇排名比較上面的而已😂😂 那不是香氛的比較快去味道嗎?我不常點所以會找有香味的來改變一下整個屋子的感覺。但yankee 的味道就沒有voluspa 的好聞耶(個人意見
燃燒就可以去味道,用香味只是遮掩,有時還跟其他味道一起變更糟。

我自己有噴霧擴香機,想要香味時,我用香精了
這時就很懷念美國 TJ max 之類的店,常常一堆香味蠟燭打折,試不同品牌不同味道不會太傷荷包
非行世界
4 years ago
arrays: David Sedaris沒有Bill Bryson那樣賤嘴. 但耶揄的能力也是很高. 我應該是高三或大學看了當年在台灣很紅的Peter Mayle的A Year in Provence. 但後來覺得這兩個人更喜歡對我影響也更大. 我當年應該是碰到他那本最紅的Me Talk Pretty One Day. 中間講自己跟男友搬去法國住學法文然後回想小時候上語言發音矯正班的事(頗有台灣ㄓㄘㄔㄙ不會分之感). 後來出國剛好出了下一本就也買了. 然後再回頭去看更之前寫他家庭跟同志身份的Naked. 他的妹妹其實應該很多人會知道. 是喜劇演員Amy Sedaris. 演過非常多的電視電影(基本上都不是主角都是客串嘉賓但不少其實都讓人印象深刻)
非行世界
4 years ago
aarro: 會買到他那本去的應該都已經算是小書迷了吧..? 還是意外買的? lol 我想他最經典的還是那本寫歐洲的. 尼基說的這本我也很愛. 其實這些都是15年前讀的. 突然覺得也許應該重新拿回來讀一次. 可能又會有另外不同的領悟感觸
((X_X))
4 years ago
Florathecat: 載具是一組可以登載發票的條碼。要用手機號碼去財政部登記;之後買完東西出示條碼,店家刷完條碼,發票就自動存入。 財政部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台
LOL 喵同學
4 years ago
真不錯,統一發票中獎也會自動通知嗎?(LOL)
tpe
4 years ago
Florathecat: yes, 而且會自動入賬
Florathecat: 據說是會自動對獎,前幾天才看到一個新聞,有人到處買1 塊錢的塑膠袋累積發票,上次一個月刷了四千多,然後中獎中了八千多。如果不是靠載具自動對獎,對發票會對瘋。
LOL 喵同學
4 years ago
Q先生
4 years ago
arrays: 不過你的近況,還有這幾噗,倒是讓我回想了很多自己的事。現在想起來,我之前(大約就是30-40歲這十年)過的實在是很不好,有些行為模式也真的很不健康,我只是運氣不錯,生活沒有太大的起伏或改變,慢慢地也就走過來了,當然我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幸運,而且每一個人的特質,個性,會trigger的點,都是不一樣的。希望你好好地度過現在這個關卡(你有考慮再回來美國嗎?你有房子住,如果真的要,也可以搬回來對吧)
SoQueer: 我不知道耶, 當初去新加坡, 以為去外派幾年, 把當地團隊建起來, 我就會回美國, 哪知道公司被併購, 人事大搬風. 不然我之前的生涯規劃, 是在美國退休, 包括父母也是定居美國.

至於要不要回美國, 以工作上來說, 應該要, 我這行主要還是在美國. 但在台灣越久, 牽絆越多, 會越不容易吧. 我好些住加州的台灣朋友, 這幾年陸續搬回台灣, 很多也都是想過幾年再回美國, 等小孩大一點回美國, 大家也都是還有房產親人在美國, 但每次在台北聚會, 都會聊, 還能不能回加州定居. 大家都太多牽絆不容易放下, 尤其是父母
巴 尼
4 years ago
bwmarvns: 意外 :-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