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裡的雪花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讀嘛讀嘛 #台灣推理
淺讀林斯諺《尼羅河魅影之謎》及《雨夜莊謀殺案》 | 戲雪 - vocus
本文為2010年舊文,如今作者林斯諺已出版更多作品,包括短篇集,本文提到的兩本書也早就更名為《尼羅河魅影》、《雨夜送葬曲》,修訂再版囉!
#舊文新噗 #林斯諺 #尼羅河魅影之謎 #雨夜莊謀殺案
latest #10
巷弄裡的雪花
4 years ago
以《尼羅河魅影之謎》來說,我個人對「旅情推理」沒什麼興趣(看我學生時代地理成績就知道了),若非讀過冰鏡莊,還真不會碰這本書;讀過之後,我發自內心微微地笑了。
  書中透過主角林若平的口中說出:「我雖然喜歡本格推理的謀殺案,但我卻不喜歡作者太賣弄血腥,以及用不必要的殺戮來填充故事情節。」
  我認同第二句話,「用不必要的殺戮來填充故事情節」根本是不入流恐怖片的慣用手法,作者還用「虎視耽耽」來形容期待血腥畫面的讀者,相當生動。
巷弄裡的雪花
4 years ago
主角(作者)接者提到「推理小說等於謎團」,同時「推理小說可以沒有屍體」云云,這種反思性格--有自我主張,不會一昧接受、模倣--絕對是作者成長神速的主因。
  是說提起「生活化的謎團」,我第一個就想到伊坂幸太郎,雖然伊坂其實不太本格。(笑)
  那麼,「推理小說可以沒有屍體」,作者成功了嗎?
巷弄裡的雪花
4 years ago
在這一段之前,其實作者特意提出范達因的說法:「缺乏兇殺的犯罪太單薄,分量太不足了,為一樁如此平凡的犯罪寫上三百頁也未免小題大作……。」
作者以正面情感(牽線)取代傳統負面(仇殺)為動機,為了克服「單薄」,作者利用許多平行的小謎團來組成和填塞情節,卻免不了「平凡」的原罪。
什麼是平凡?會發生在你我身邊的就是平凡。親人幫自己找對象,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很平凡,大張旗鼓的安排,只會顯得「不合理」,而非「不平凡」。所謂「不平凡」,就是會上報紙頭條、公權力會主動介入的那種,比方殺人放火、山崩海嘯、企業惡性倒閉導致多人跳樓等等,咦,好像都是負面的耶?事實上,溫馨的故事比較適合短篇(可以考慮短篇連作?),寫成長篇還故作懸疑,容易顯得不倫不類、頭重腳輕。
立即下載
巷弄裡的雪花
4 years ago
不過我個人倒是挺支持作者的嘗試,不論哪一種類型文學,要想進步、延續,就是必須不斷創新、思考,目前推理文學已經有許多分支,各分支都有其擁護者,這種良性刺激,我覺得非常好。
此外,作者安排主角和配角聊起推理,借以抒發自己對推理的理念,作法雖然刻意,讀來卻頗有「同人」趣味。
最後我要說,把心儀的女孩誤認為兇手,絕對是主角交不到女朋友的主因!(笑)
巷弄裡的雪花
4 years ago
《雨夜莊謀殺案》,原名「雨夜莊的慘劇」,更符合題旨,因為沒有人為謀殺。
作者頭兩本長篇,一本沒有死人、一本無人為謀殺,其實還挺有趣的,顯露作者溫情的一面,不知道第三本《芭達雅血咒》如何?第四本《冰鏡莊殺人事件》則是典型復仇謀殺案。
雨夜莊開場,直接帶入讓人目不忍睹的死亡現場,再跳到一年後,由男主角的到訪開始故事正文,同時透過視角變換(利用敘述性詭計),有條不紊進行舖陳,指向最終富有哲學深意的題旨。
巷弄裡的雪花
4 years ago
--巧合只是或然率的問題,連串的巧合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有上天捉弄或天網恢恢的慨嘆,事實上,所有巧合自有其因果關聯。
  「沒了人,巧合是不問意義的。」林若平說。
  不管再怎樣的巧合,重要的是人自己的選擇,於是有了「極限的突破」。其實這點在本作只是略為展現,名作《大逃殺》、《漂流教室》等等,就真的是人性的試煉場。
巷弄裡的雪花
4 years ago
特色與期待
當初讀完冰鏡莊,向朋友詢問林斯諺其他作品,對方提醒我風格不盡相同,殊不知,我最喜歡會挑戰不同風格的作家!(笑)
雖然如此,同一個作者總是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引入華人文化。
「冰鏡莊」、「雨夜莊」都是頗有詩意的名字,除了跟建築本身有關,也饒富華人文化的興味:「冰鏡」的涵意、「雨」這個中國字。聽說還有個「霧影莊」,是短篇,還挺想看的,不知作者是否有意將短篇集結成冊?
還有詩謎:「雨過雙眸綻流瑩,田間霞色煙織景,人凝霧塚顏回盼,失魂月影暫伴星。」基本象形解,還挺期待這類具有中國風的推理作品。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