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將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讓女生受盡折磨的生理痛,在演化上到底有什麼意義?

來自耶魯大學的蒂娜.厄莫拉。她在 2011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月經其實是子宮對抗胚胎的結果,這反映──母親對自己子宮的控制權。

從直觀感受上看,每月子宮內膜變厚彷彿是種植胚胎的沃土,是為了讓胚胎更好地著床。但事實上,子宮本身根本不想讓胚胎著床。畢竟胎盤一旦成功植入,母親就會喪失對自己激素的全面控制權(胎盤能製造各種激素,然後利用激素操控母體),嬰兒也可以直接不受限制地汲取母親的血液供應。

厄莫拉的團隊認為母親是不得已才在胚胎入侵之前就做起了防禦工作──讓子宮內膜變厚。這樣才能使自身免以被貪婪、自私的胚胎索取得「渣都不剩」。
latest #20
江將
4 years ago
那麼,為什麼變厚了的子宮內膜又要脫落呢?答案是為了擺脫不良的胚胎。

子宮與胚胎的戰爭,總有一方會以失敗告終。如果子宮失敗了,胎兒就會在子宮中不斷扎根成長,直到成熟被排出體外。如果胚胎攻城失敗了,那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如果當時胚胎還處於游離狀態,那也還好,不會產生什麼大的影響。但若胚胎在子宮裡是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那就麻煩了。這種狀態是已經著床但還未形成臍帶連接,又或是已虛弱到無法對子宮開展進一步攻勢。

所以為了解決問題,統一每個月剝掉整整一層表面的子宮內膜,連帶死掉的胚胎排出體外,就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江將
4 years ago
人類的胚胎向來容易發生異常,這與我們與眾不同的性習慣息息相關。不像其他哺乳動物只在特定的發情期才能交配,人類可以在整個生殖週期的任何時間交配,不存在發情期的說法。這種情況也被稱為「延長交配」(extended copulation),其他具有月經的動物,如蝙蝠和象鼩都有這種現象。「延長交配」導致卵子在形成幾天後才受精,從而容易造成胚胎異常。

如果遇上品質不好的胚胎,那對需要十月懷胎的母體來說才是巨大的浪費。想像一下,為了一個虛弱不能存活的胎兒,冒這麼大的險顯然是不值得的。所以自發脫落,在識別到不良胚胎時懂得及時停損,才是真正節約資源的方式。
江將
4 years ago
總結一下就是,月經的存在可能是為了抵禦胚胎的入侵,也可能是篩選劣質胚胎導致的現象,又或者是兩種情況都有。所以,我們全人類得以延續後代,還得感謝女性每月受的苦難。
立即下載
江將
4 years ago
-------------------------------
節錄以上內容。
江將
4 years ago
Deena Emera 的那篇論文〈月經的演變:遺傳同化的新模型(解釋母親對胎兒侵襲性反應的分子起源)〉
江將
4 years ago
感謝之前上過的生物學,好多大分子名詞我居然看得懂哇
江將
4 years ago
分析案例中出現了考古題專門戶 Arabidopsis
江將
4 years ago
江將
4 years ago
看著看著我想起了我的遺傳學名詞噩夢。
江將
4 years ago
Buck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Aging - Wikipedia
這位大大在的研究中心感覺也很威。
江將
4 years ago
看到第二篇我決定直接看 google 翻譯。
用「控制權」跟「擺脫」之類的詞好像演化是有意識性跟方向性一樣,感覺好奇怪......
找了底下附的參考資料來看,覺得看原文比較好,噗首那篇省略掉了一些重點,用詞也感覺太擬人(?)
Why do women have periods when most animals don't?
比⭕️))蛇)≡▽≡(み\\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像是原文有提到母體與胎兒之間有著「演化上的拔河」的關係。母體會評估要分配多少養份給胎兒,好讓自己能夠擁有更多寶寶;胎兒則是盡所能的索取能量。所以其中一個猜測(對於為什麼有些生物是由受精卵觸發而讓子宮內膜增厚,但有些卻是由自身賀爾蒙控制子宮內膜厚度(如人類)來決定是否讓受精卵著床)的理由是母體需要在被胎兒侵略之前做好防禦(弄個相對容易進入的子宮內膜給胎兒,限制它入侵人體的程度?)
排除有缺陷胚胎則是另一種猜測
江將
4 years ago
yukoinspecimenroom:
看 Deena Emera 的論文應該比較不會有這種感覺,更多是針對母胎衝突(Maternal-fetal_conflict)會怎樣推動母體內子宮組織的變化

sandykill: 謝謝!
江將
4 years ago
也是看了這篇我才發現月經物種是很神祕的
江將
4 years ago
除人類與少部分靈長類外,大多數胎生哺乳動物如果沒有在發情期受精,子宮就會重新吸收子宮內膜(亦即沒有自發性蛻膜 / 傳統認知的流血月經)。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