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從愛情的鋪陳看到歧視的痕跡
猶記得本片上映不久,一個常見的負評是劇中愛情的鋪陳不足,具體的說,就是無法說服觀眾為什麼本來只是一起騎車、看電影、偷海報的死黨,演變到後來,竟然是阿漢愛到衝進教官室護著Birdy,又在家差點出櫃;Birdy愛到跟著阿漢走天涯,聽阿漢放歌還淚流滿面;然後這段感情甚至能刻在心底,在失聯的狀態下維持30年。
當時,我對於這個說法是很不屑的,我認為看愛情片就不該去質疑兩個主角的感情,這種類似先驗假設的東西。後來,我才想到,這大概也是社會對同性戀歧視的痕跡。之所以說是痕跡,是因為我相信持此負評者未必歧視同性戀。只是在社會還無法平等看待同性戀與異性戀的時候,觀眾需要更多的鋪陳或證據來支持同性的兩人確實相戀。
+
latest #8
以電影時間來看,阿漢和Birdy的感情醞釀了整整一年,學生情侶該做的事也做了(不該做的也做了?!),平心而論,若是異性的兩人如此發展出愛情根本不足為奇。
作為對照組,我們看看異性戀愛情的經典代表《羅密歐與茱麗葉》。依莎士比亞的時間安排,《羅密歐與茱麗葉》全劇的發展只花了6天而已;也就是說,兩個主角從相識、相愛、私訂到殉情,全部不可思議的在這幾天內完成。然而,幾乎沒有人挑剔這種地方。再以最高票房的愛情片《鐵達尼號》為例,鐵達尼號自出發到沉船才過了5天,那傑克和蘿絲的感情又能有多少發展呢?[*]
之所以舉這些例子,並不是批評在幾天內發展出刻骨銘心的愛情很荒謬,而是相比之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感情鋪陳更多,也更接近一般人的戀愛步調。
+
我曾在比較《Birdy》(1984)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文章提及,當我們去分析《Birdy》中Al 和Birdy的性傾向的時候,會發現電影線索不足,而懷疑Al和Birdy間的感情是愛情的可能性;但若倒過來看,我們看到Al和Birdy的感情在電影所呈現那般有愛,那愛情就已經可以成立了,並不需要真的分析性傾向。相對照之下,對於異性的愛情電影,大家不會特別計較裡面的男生是不是真的對女生的性很有興趣(反之亦然)。
本文無意批評或譴責這個現象,畢竟是當前這個社會氛圍下的自然看法。僅分享《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在劇情外的一個偶然心得。
[*]維基百科參照
PS.《班班的初戀》再等一下Orz。本人毫無電影和歷史專業,難以建構Birdy和班班的合理互動,尚待研究。
我以為你放棄了orz
我也有點不解,我覺得兩位男生之間的發展還蠻自然的,很多時候情愫就在不知不覺間產生。
海藍青空
說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我正想問你班班的初戀後續XD 還好你沒放棄QQ 只是等太久結果我自己寫了別的。(毆)
我好像第一刷就沒有懷疑過他們的感情,而且知道Birdy很愛阿漢,所以對電影版的評論非常困惑,才會當天下午就二刷(?)。而寫分析寫到現在,我只是更確定院線版對他們的感情是很細膩在鋪陳的……異性戀的愛情還不一定能做到這樣好嗎囧
我認同你說的,這就是一種歧視沒錯。事實上對異性戀以外性向的判別,好像都一定至少要有「性慾」的存在,連早期的BL小說也是喔;可是對異性戀就不用--男生就預設一定有強烈到像野獸(?)的性慾,女生則是只要碰到就會被開發(?)出來--根本不用去特別描寫。早些年還有「同性密友期」這個時代的標籤咧,阿漢跟Birdy如果遇到了,就一定會經歷這個時期(?),直到他們變正常(?)為止。(毆)
傳統觀點的盲點就是,異性之間描寫純友誼要花時間證明不是愛情、同性則是相反。
老實說,我看了2次還是滿頭問號的是CMBYN的Oliver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