樋口(´∩ω∩`)🎞️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Murmur】是現在的我的道德觀
到了只會為爛片生氣,但是不一定會想浪費時間講出口的年紀。偶而看電影是消弭自己的寂寞,結果越看越覺得很寂寞,靠電影成長自己看待事物的觀點,但是周遭的人不一定跟你擁有同樣的想法。
latest #14
ハラスメントの中で生まれた作品をどう評価すればいいのか(西口 想) @gendai_biz"......物語を物語として成立させるのは、作家ではなく、観客なのだ。ハラスメント(作家)と映画(作品)の関係を考える上で、観客が生きるリアリティや現在を軽視し、もっぱら作家と作品の関係にのみ注目するのは視野が狭いと私は思う。"
"讓故事作為故事成立的方式並非倚靠作者,而是觀者。從性侵犯創作者與電影作品之間的關係上思考,觀眾會無視生活上的現實,只注目在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會讓視野變得狹隘。"

當時讀了以後覺得這位作者......寫得話真是自相矛盾,觀眾就是得知導演在現實世界的所作所為才會影響觀眾對於作品的感官。不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創作者會說這出自於我生活真實經驗,或是改編自社會新聞案件......就算電影是虛構故事,但不代表事件本身不是真實。
他的論調基於「作者已死,作品屬於讀者」。
讀者對於一件事件的了解的深廣會影響對作品本身的觀感,如果是這個意思,我覺得是觀者本身的知識問題,也不是「讀者」跟「作者」之於作品關係上的不同。

約翰伯格說:「我們只看見我們注視的東西。注視是一種選擇行為。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理所當然代表這我們對於事物的理解程度本來就來自於自身經驗,讀者對於一部作品的理解程度在於自身經驗累積的投射,但這不代表說故事本身的成立及價值與否要全權推給讀者,這種說詞是不是責任的。

而且每個讀者的解讀方式本來就是自私的,每個人本來就有不同人生觀點,道德標準的判定也是靠大眾一點一滴摸索而成,自然會有不同聲音批判與討論同樣的事情。
難道一定要靠肯定認同故事才是成立的嗎?故事的存在不也是為了讓觀眾反思,這不是他的用意嗎。就不懂為什麼大眾不能討論了,為什麼不能有多元的發聲了。
立即下載
而文中裡面提到的【男人真命苦 歡迎回來 /男はつらいよ お帰り 寅さん】與這個攝影師間的關係,僅是電影中引用了他的照片。

真的智障,攝影師這麼多偏偏在那裏支持一個問題這麼大的。與其他作品關係性上明顯不同,導演跟製作團隊可以選擇其他人的照片作為劇中作品使用,這個在作品中的影響並沒有如同電影創作者之於電影作品般直接。其他舉例的作品,都是導演本身是性侵犯,思想是會直接投注在電影作品本身,自然形成的爭議不只現實中導演的人品上,連帶作為代表他的作品也會成為一部分。
當時凱薩獎支持跟抵制的兩邊站論,也是由於觀眾選擇該電影作品背後所代表的兩方立場。

個人認為熱鬧到讓更多人得知是好事,卻不希望其他的混亂掩蓋掉這些侵犯人權的事件之中的重要性,加上媒體炒作很可能會被當成另一齣鬧戲來看待。明明存在於生活之中,登上媒體就被扭曲成給觀眾的農場文章,這種更不敢恭維。
可能是噗浪上面追的大大都是支持女權,所以認為這邊同溫層厚吧,只要跟現實中有朋友不懂這種性侵犯的威脅性,或是跟我說認為講這些都是來鬧的,我會試圖跟他/她們解釋,後來發現都在徒勞無功。
男主角被指恐怖情人遭「炎上」戰翻 導演陳玉勳回應了陳玉勳首奪金馬獎最佳導演 用喜劇拍出悲劇 | 娛樂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當時看金馬獎覺得最驚訝是這片會得獎,在沒有看電影的前提之下,認為金馬獎怎麼會頒給一部「奇幻愛情片」,後來有篇評論寫出陳在此片創作中「愛情」比起來更著重於討論「消失」,消失才是他想表達的重點。只是他討論消失的方式跟手段都太爛了,用一個平凡不過甚至是自我安慰式的幻想去描寫這一個暗戀者的跟蹤狂故事。最大的爭議不是因為時間改變了價值觀,而是傳統的跟蹤狂式追求其實不是追求,才有美化性騷擾的觀點。
電影美化性騷擾是可以的嗎?ಠ_ಠ - 消失的情人節很有趣的一點是當初金馬獎沒什麼人跑出來反對,反倒是半年後拉出來鞭,越想越不對勁?...看到這個討論就覺得當一個想要自在看電影的女觀眾很痛苦,為什麼看電影(甚至是喜劇片)還要在意會感到怪怪的、不快樂、不舒服,而且低俗的廉價黃色笑話幾乎充斥在所謂台灣的本土國片之中,為什麼要支持這種沒有內涵、只單純為了娛樂的空洞國片,都會自我懷疑台灣的電影裡面,難道只有情色可以提及嗎?而所謂了小清新,說穿也不是在追求一些「螢幕女神」,對女神都有多高的崇拜與意淫。最可怕的是,當換了性別以後並不會認為這樣的道德標準是不公平的,可是拿來審視不公以後卻會認為會敗壞欣賞電影的興致,卻只讓我認為,因為在現實之中你們是否也沒有多重視,只是單純想要找個作品打發時間。
國片太習慣這種低俗笑話的娛樂性,性平教育的推動應該從中老年人開始做起,而不是只從小做起。還不就是因為都這樣認為的觀念不會認為不對,直到現在才知道這樣不對,這樣很好啊,多方面討論跟碰撞才會有更多新的想法不是嗎?

可是總認為會跳出來吵架的都馬是沒看懂是在討論這種過時的浪漫情節是一種性騷擾,這並不代表要扼殺想像力,也不代表說導演不能創作,而是在創作的當下有沒有同步更新思維。這劇本是20年前的,可是你是20年後拍片,難道出資方有要求劇本一定要照什麼方式走嗎?真正扼殺導演想像力的人不是觀眾,而是導演自己吧。
我發現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楚大家到底在批評什麼,他們不是在批評導演本身(有啦,因為他自己發言太白目甚至刪文鎖文了),而是批評浪漫化性騷擾及濫用職權行使性騷擾,很多人真的不知道這個⋯⋯

正翔 - 我覺得《消失的情人節》與《悄悄告訴她》這兩部片剛好是一個範例,來說明藝術創作跟道德之間不同的關...Ao - 要拿《綠洲》比,可以啊。李滄東夠狠,敢拍那場足以扭轉整部電影的戲,因為他知道人就是有情慾;男主...https://images.plurk.com/6E3Bgi19gC7gWTkb7hPobQ.png
--
然後我也不覺得會因為性別換置而減少職權騷擾而有的性騷擾,因為職權騷擾在職場環境中已經是深根惡習,除非改變職場騷擾,不然以劇組為短期相處的工作模式,職場性騷擾是很容易發生的。

另外是為了追求真實而隱瞞演員做出的種種準備行為,作為一個創作人本身不會認錯欸演員任他/她處置有何不妥,這跟多半多餘影視作者的認知為導演有很大的關係,除非導演本身性格很好,能夠分清職場規範不踰越道德規範,不然還是發生同樣的醜事。對於影視來說,道德規範與收視保證,投資方當然選擇後者,行銷策略也是如此,只要話題性越高,約有收視亮點,也寧可往這種傳統模式做吧。

所以,有更多不同的討論聚集不同的聲音才有可能改變觀眾的思維與取向,只要一方改變了,另外一方懂的因應以後,問題也能一點一滴被解決吧,只是真的很緩慢就是了⋯⋯
完蛋了開始在意美化性騷擾以後連看漫畫都有問題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