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接受全部的自己
就必須有人讓我們做自己
將那份自在融入性格
然後成為一個也能接受不完美的人
盼望其實和過去有關
經歷痛苦->被安慰->產生對未來的信心
如果一個禮拜的放鬆都沒辦法解決問題
那就不僅是疲勞而已
憤怒是告訴我們:危險,需要採取行動
焦慮是告訴我們:危險大於能力了,要撤退
悲傷是告訴我們:失去了,要尋找替代
有一個哀悼過程後,才有空間和活力去建立別的依附關係
哀悼的過程:察覺、表達、了解感受->容讓自己被安慰->放開那些感受
當我們肯定自我時,就發展出意向,意向的能力能夠開始各種目標和願望
若要達成一個特別的目標,就要對會分心或輕鬆的事說"不"
堅忍=就算感受不好或離目標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仍然可以持續努力的去做
只有在必須付出代價的狀況下,才能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我們需要一個人,讓自己所有的部份整合於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時間、同一個自己
活在"真實的我"中,把"理想的我"當成目標,而不是最低的要求
我知道我不好、也不壞
因為被你所愛,所以我感到自己已經"夠好"
當我們同意別人所說有關自己的實情時,我們對完美的要求就降低了
想成為最好的自己,要能接受因失去完美而有的悲傷、因受傷而有的痛苦、因被要求作獎盃而有的憤怒
無力感是正常人生命的狀態之一,在罪惡與脆弱中掙扎是正常人所經歷的歷程
真正的饒恕是不能否認或忽視曾發生過的事,要承認有被冒犯的事實存在,才能從中被釋放
饒恕之後仍感到傷痛是正常的,因為傷口依然會痛好一陣子
強制執行界限是蠻悲哀的事,但有時候為了不讓自己發瘋,就必須這麼做
只有當你學習到挑戰在你之上的權威人士的想法時,才能發展出與別的成年人之間的平等關係
藉著對權威的價值體系思考和掙扎過程,才能認知及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
順服是接受自己在權威世界的位置,臣服於生命中適合監督我們的人
如果活在支配下,那麼對於不被認可或失敗的恐懼就可能會阻礙發展天賦
我們都需要一次次的練習
放下害怕做錯的心理開始嘗試
把練習當成學習的機會
失敗、爬起來、再試一次
這可以是一個令人興奮和快樂的過程
冒險、失敗、取得反饋,然後再試一次
這就是練習的循環
成年人的認證標誌是感受到不再為了「應該」而付出,而是自由地選擇付出時
人類最奇怪的現象之一是抗拒最渴望的事,所以會竭力地「逃離自由」
”夠好“的意思是指已經足夠,但有可能出錯,還在成長中,不驚訝於自己的失敗,但隨時改正,從錯誤中學習,然後繼續前行-哎呀!得再練習一次
成年人之間的價值觀衝突需要有能力既可以與人保持距離,同時不害怕會因為衝突而失去關心
如果能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向他們呈現問題,會發現他們有非凡的原諒能力,而不像成年人緊抓住憤怒
停止否認自己的問題和歸咎於其他人,必須要為自己開始這段漫長的修補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