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戲劇,大家可能想到比較多的是粵劇、川劇(變臉x)、或是昆曲。今天要講的正是他們的前身——古典戲劇。
其實戲劇的發展也不是大家想象中那麼晚,早在唐朝或更早之前就已經逐漸有戲劇的出現了。不過唐朝那時候也就只有一些地方戲、參軍戲跟歌舞小劇,如《蘭陵王》。兜兜轉轉到元朝之後,才開始加入各種故事,使戲曲劇本變得完整,也方便作者趁寫劇本的時候吐一吐苦水(並沒有)。
元代雜劇的結構基本都是以「一本四折」,也就說一個劇裡會分為四幕。那要是寫不完怎麼辦?加楔子!楔子一般放在全劇開端,用作交代故事背景,相當於序幕;也可以放在幕與幕之間,銜接劇情。
元代雜劇一般會有「題目正名」,以概括全劇劇情,如《竇娥冤》一劇,題目為「秉鑒持衡廉訪法」,正名為「感天動地竇娥冤」。
「腳色」,即角色,元代雜劇跟粵劇會有些許分別。粵劇角色大致分為末、淨、生、旦、丑,而元雜劇中角色大致分為末、旦、淨、丑、雜五類。對,你沒看錯,就只是差了一個「雜」跟「生」字。然而這其中卻大大不同。在元代戲劇中,正末是指男主角。而粵劇中的末卻是指老生,雜則是指次要人物,通常大家都想不起來4誰(劃掉)。其他的則是差別不大。
元代雜劇中的台詞是被稱為「白」或者「賓白」,「科」則是指動作提示(對啦,就是劇本裡括號的東西啦),元代雜劇是以唱詞為主,而故事中的對白為輔助功能。
然後我就想不起來惹(被打),之後有想到會再補充XD。這篇文是結合我所知道的寫出來的,並沒有經過很專業的考據,若是有錯處,請大家用力的指點(毆打)我!(頂鍋蓋走)